朝鮮東北部臨海化學工業城市,咸鏡南道首府,直轄市。位於咸興平原東部,城川江下遊左岸。人口77.5萬(1981)。高句麗時代以來,成為農產和沿海水產品的集散地。日本統治時期,在長津江,赴戰江上修建水電站,利用當地的黃鐵礦、外地的煤和石墨等原料發展起化肥和火柴工業。解放後,重點發展化學工業。1960年將興南市、退潮郡、鹹州郡併入,組成鹹興-興南化學工業區,成為東部最大的工業基地。化學工業發達。氮肥和磷肥產量占共和國總產量的3/4以上。有著名的“二·八”維尼龍廠廠,該廠以石灰石為原料年產2萬噸化學纖維。還有興南化肥廠、宮本化工廠、農藥廠、重型機械廠、毛紡廠,以及儀表、農機和建材生產等。東部沿海地區和聯系北部內陸的交通要沖。市內有國立博物館、科學院咸興分院、化工大學和醫科大學等。

“二·八”維尼龍廠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