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意是指19世紀中葉法國政治生活中那些沒有固定政治見解、隨意改變政治態度的政黨和政客。19世紀8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者借用這個詞語,指國際工人運動中背離無產階級利益、主張同資產階級實行階級妥協的理論和實踐。其後又有引伸,泛指各國共產主義政黨內在思想政治路線上違背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

  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工人運動向橫廣方面發展,資產階級的影響在工人運動中得到加強,機會主義者成為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代理人。其特點是是:為眼前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利益,為運動的現在而犧牲運動的將來,為少數人的私利而背叛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為迎合資產階級而實行階級合作,拋棄階級鬥爭,拋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

  機會主義表現為“左”傾和右傾兩種形式。過高估計敵人的力量,看不到人民和革命的力量,不敢組織帶領群眾積極開展鬥爭,悲觀消極,妥協投降,這是右傾機會主義。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對敵我力量不作客觀分析,對革命事業不願作艱苦深入的工作,盲目冒進,孤註一擲,這是“左”傾機會主義。“左”、右傾機會主義都是根源於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對無產階級革命起阻撓和破壞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背棄。

  K.馬克思、В.И.列寧一貫強調要警惕和清除機會主義,這是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基本條件。馬克思、F.恩格斯曾經同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國際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進行瞭堅決的鬥爭。列寧也同俄國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作瞭堅決的鬥爭。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在同“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經受檢驗並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不應隨意擴大機會主義的含意和范圍,在各國共產主義政黨和國際工人運動中,如果對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輕率地貼上機會主義的標簽,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