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1804年海地黑人奴隸和黑白混血種人反對法國、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奴隸制度的革命。

  1697年法國在海地島西部建立殖民統治後,從非洲輸入大量黑奴,發展種植園經濟。殖民者殘酷壓榨黑奴,歧視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18世紀末,在北美獨立戰爭、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影響下,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的鬥爭、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爭取公民權的鬥爭匯合在一起,促成瞭海地革命的爆發。

  1790年10月,海地混血血種人領袖 J.V.奧熱領導700 名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為爭取公民權在海地角附近舉行武裝起義,因未發動黑人奴隸參加,很快即被鎮壓。次年3月,奧熱被殖民當局殺害。這次起義揭開瞭海地革命的序幕。

  1791年8月22日,海地奴隸舉行武裝起義。10月,杜桑-盧維圖爾率領1000餘名奴隸加入起義軍(見彩圖),革命烈火迅即燃遍海地北部。與此同時,混血種人起義軍領袖A.裡高德領導混血種人和黑人奴隸在海地島西部的米勒巴萊起義,反對法國殖民統治。9月13日,4000餘名起義軍包圍太子港。

海地民族英雄杜桑-盧維圖爾

  1793年春,海地島東部的西班牙殖民當局勾結英國殖民軍,乘機入侵海地島西部。杜桑-盧維圖爾等領導起義軍先後加入西班牙軍,聯合攻打法軍,占領海地北部的大片土地。起義軍要求西班牙廢除占領區的奴隸制度,遭到拒絕。法國雅各賓派執政後,宣佈廢除海地奴隸制,1794年5月6日杜桑-盧維圖爾轉而同法軍聯合,將西班牙軍逐出海地北部,並宣佈廢除占領區奴隸制度。1796年杜桑-盧維圖爾被任命為法軍的副總督。1798年起義軍向盤踞在海地西部的英軍發動進攻,直逼太子港,趕走英國幹涉軍。同時,杜桑-盧維圖爾還率領起義軍進逼法國殖民首府海地角,迫使法國總督和特派員離開海地,使海地基本上擺脫瞭法國的殖民統治。1799~1800年,起義軍先後鎮壓海地北部、西部和南部種植園主的分裂活動,占領累凱城。1801年1月,起義軍攻入西屬聖多明各(海地島東部),一路由起義軍將領穆瓦茲率領從北路進攻,一路由杜桑-盧維圖爾率領從南路進攻,占領聖多明各城,驅逐西班牙殖民總督,統一整個海地島。

  統一戰鬥結束後,杜桑-盧維圖爾建立革命政權,選拔和任用黑人和混血種人擔任各級政府官員。新政府委派J.-J.德薩林負責監督全國農業生產,號召流民在規定時間內回到種植園,把大片荒地分配給無地農民和士兵,並頒佈法令,縮短耕作者的工作時間,嚴禁產業主買賣和鞭打耕作者。新政府還同英、美分別簽訂貿易協定,發展對外貿易。

  1801年7月1日海地頒佈第一部憲法,宣佈永遠廢除奴隸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財產不可侵犯,提倡貿易自由。杜桑-盧維圖爾任終身總統並有權選擇繼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侖·波拿巴任命C.-V.-E.勒克萊爾為法國遠征軍司令,率領54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和3萬名士兵遠征海地。次年2月2日,抵達海地角。起義軍在H.克裡斯托夫指揮下堅決還擊,下令燒毀海地角。不久,為瞭擺脫法軍的包圍,起義軍撤退到內地和沿海山區。起義軍另一將領德薩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戰役中亦嚴重受挫。在起義軍失利的情況下,杜桑-盧維圖爾被迫與法軍議和。1802年6月,勒克萊爾設計誘騙杜桑-盧維圖爾到海地西部的戈納伊夫,將杜桑-盧維圖爾逮捕並押送到法國,勒克萊爾背信棄義的行動激起海地人民極大憤怒。在德薩林、克裡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領導下,起義軍發動強大攻勢,痛殲法國遠征軍。1803年11月18日德薩林攻陷法軍最後一個堡壘佛悌埃斯,法軍被迫投降,在這次遠征中法軍共損失3.5萬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佈《獨立宣言》。次年1月1日,德薩林在戈納伊夫正式宣佈海地獨立,並將聖多明各改為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德薩林任終身總統。

  海地革命的勝利,在拉丁美洲第一個砸碎奴隸制枷鎖,建立瞭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