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列強在柏林召開的瓜分非洲的會議。1884年11月15日召開,1885年2月26日結束。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葡萄牙、義大利、奧匈帝國、丹麥、荷蘭、俄國、西班牙、瑞典、挪威、土耳其和美國等15個國傢的代表參加瞭會議,召集者為德國首相O.von俾斯麥(見彩圖)。會議原定議程僅是解決剛果河(今薩伊河)流域的歸屬問題,但實際上是集中討論和制定列強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則。

O.von俾斯麥(右2)出席柏林會議(1878)

  會上,英、法、德、比等國在剛果問題上,展開瞭激烈的爭奪。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利用列強間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在會下同各國代表進行緊張的交易,使它們分別同他控制下的“國際非洲協會”簽訂協定,承認其對剛果盆地的主權,以“剛果自由邦”的名義,正式成為比王的私人領地。另一方面,會議也規定瞭在剛果盆地實行自由貿易,剛果河自由通航等條款。

  柏林會議制定瞭列強分割非洲領土共同遵守的原則,簽訂瞭包括38條內容的《總決議書》, 規定《總決議書》簽字國占領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時,必須分別通知“本決議書上的簽字各國,以便它們必要時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必須“保證建立足以保護現有各種權利的統治權力,並在必要時,保證遵守規定條件的貿易自由與過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領”,才會被其他國傢確認。《總決議書》宣稱:“為瞭非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各國的商人、傳教士及其他方面的代表都能自由進入非洲內地。柏林會議後,列強掀起瓜分非洲領土的狂潮。到1912年,列強已占領非洲96%的土地。非洲被各帝國主義國傢基本上瓜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