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中部高大山脈之一。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內。由數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山脈組成,東起帕米爾高原南緣,向西南經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的赫拉特市附近。長約1200多公裡,寬約50~350公裡。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勢雄偉,有“阿富汗的脊樑”之稱。最高峰蒂裏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在巴基斯坦境內)。

  地質構造上屬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是中生代末至第三紀造山運動的產物,具有複背斜地壘山地構造。由於新構造運動持續至今今,地震活動非常強烈。在地貌上,東部興都庫什山脈高大雄偉,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雪線在4500~5000米之間,發育著巨大的現代山地冰川。不少山峰超過6000米,山隘海拔3500~5500米。西部興都庫什山脈逐漸降低,至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脈)西部降低到800米。

  氣候具有垂直分佈的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拔1750米的喀佈爾區,7月平均氣溫24℃,但在4000米高處則為10℃,4000米以上溫度更低。冬季不結冰的日數也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如海拔2500~4000米的地區是100天,4000米以上隻有50天或者更少。山地的高度尤其是坡向的不同,對於降水量有顯著的影響。山脈北坡和西北坡處於西來氣流的迎風側,年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南坡和西南坡則為300毫米,東興都庫什山間谷地隻有50毫米。惟山脈東南坡因受夏季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屬於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冬季山中還時有暴風雪。在海拔2500~3000米的地帶,特別是山間凹地,積雪很厚,積雪期可長達6~9個月。高山帶極為寒冷,現代冰川發育,夏季冰川融化和春季積雪消融,都為發源於此的河流提供水源,並形成春夏洪水。

  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河與阿姆河的分水嶺,也是一條重要的氣候和景觀界線。因受山脈的阻擋,印度洋暖濕氣流不能北上,兩側形成瞭不同的氣候和植被類型。自然景觀為垂直地帶性結構,並亦因坡向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在比較濕潤的東南坡,生長著西部喜馬拉雅山植物。山麓長有灌叢的幹旱落葉林;上至海拔2500米為常綠橡樹林;3000米左右,為針葉林( 喜馬拉雅松、柏、銀松、雲杉、雪松等),林下灌木有山楂、山躑躅和金銀花;3700米左右是亞高山草甸,並長有匍匐檜、杜鵑等;4000~4500米為高山草甸;再上即為永久積雪冰川帶。在山谷肥沃的斜坡上生長著杏、桃、葡萄、蘋果、梨、柿子、檸檬、橘子等果樹,海拔660米的賈拉勒阿巴德即以果園聞名。山脈的北坡由於受不到夏季季風的影響,山麓帶主要是蒿草草原,有的地方生長黃連木;山腰帶為山地灌木草原;再上則為稀疏的寒漠植被。山脈中多野羊、熊、雪豹和山火雞。礦藏有金、銅、鉛、石油等。

  山地不少山口,如陶拉山口(4500米)、哈瓦克山口(3500米)和西巴爾山口(2987米)等都是重要的交通隘道。居民主要分佈在少數河谷內,夏季在接近雪線的高山牧場放牧羊群,春、秋季節畜群移到山腳放牧。但因積雪冰川融化,有時暴發山洪,形成泥石流災害。冬季氣候嚴寒,常有暴風雪,山路和山口常被雪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