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南部內陸國。舊稱巴蘇陀蘭。全境為南非(阿紮尼亞)所環抱。面積30344平方公裡。人口148.1萬(1984)。全國分10個行政區,首都馬塞盧。

  地處南非高原東緣,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為主,山地面積占2/3。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德拉肯斯山脈通過東部邊界,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如奧克索塞斯山(3298.5米)、塔巴納恩特萊尼亞納山(3482米),後者是全境的最高峰。中部馬婁蒂山脈縱貫南北,山勢由南向向北升高,與德拉肯斯山脈交匯處海拔2700~3200米,構成南非兩條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即向西流的奧蘭治河和向東流的圖蓋拉河。奧蘭治河很多支流亦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往西南由高山區逐漸過渡到丘陵區,平均海拔1500~2200米,向西部傾斜,與南非奧蘭治自由邦接壤。山區土壤富含玄武巖風化物,較肥沃但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全境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受海拔高度影響,夏季涼爽,冬季較冷,各月平均氣溫15~25℃,冬季最低溫達-7℃,氣溫日較差大,夜間常有霜凍。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10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冬季山區多雪。周期性幹旱危害較大,最幹旱月(6月)降水量僅7毫米。

  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49人。地區差異明顯,西部沿卡勒登河平均寬40公裡的狹長地帶,僅占全國土地面積1/4,人口卻占全國70%,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裡200人以上。東部山地的莫霍特隆區每平方公裡僅15人左右。人口外流現象嚴重,約有45%的男勞力和6~10%的女勞力僑居南非。居民99%為班圖語系的巴蘇陀人和祖魯人,分為莫裡貝裡、莫納亨、克拉瓦納、赫雪瓦、福肯、菲特勒、波萊恩、富蒂、奎納等部落。約80%的居民信基督教和天和教,餘信原始宗教。通用巴蘇陀語,官方語言為英語。19世紀初巴蘇陀人已建立巴蘇陀蘭王國。1884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66年10月4日宣告獨立,改稱萊索托王國。是英聯邦和非洲統一組織的成員國。

  1981年人均國民產值540美元,在非洲處於中等水平。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國內勞動力85%從事農牧業,其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31%。草場面積大,牧草資源豐富,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是非洲有名的羊毛生產國。以羊毛為主的畜產品占出口總值一半以上。1982年有牛56.2萬頭、綿羊133.7萬隻、山羊93萬隻,產羊毛3000噸。遊牧與半遊牧是主要經營方式。耕地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13%。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梁、大麥、燕麥、豌豆和蠶豆,集中分佈在西部較低地區。作物產量低,糧食不足自給,1980年糧食自給率74.3%,每年從南非進口玉米和小麥。

  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21%。采礦業和電力是主要工業部門。金剛石礦和金礦主要由英、美、南非等國資本經營。水力發電是最近發展起來的工業部門,馬洛蒂山區“V”形水閘工程每年發電量為3.5億千瓦,電力自給有餘,輸往南非。此外還有食品、制糖、傢具和畜產品加工等小型工業,集中在首都馬塞盧。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全國有公路896公裡,多沿西部和南部邊界伸展,其中主幹公路長約370公裡。從馬塞盧通內地山區公路隻抵馬拉卡貝。馬仍是廣大山區主要的交通工具。鐵路僅1.6公裡,穿過西部邊境把首都馬塞盧與南非運輸網連接起來。全國有32個簡易機場,以國內運輸為主,僅首都有機場有國際航線通南非、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納。主要對外貿易對象是南非。進口以食品、消費品、機器、車輛和燃料為主,出口以牲畜、羊毛、金剛石為大宗。

  自然風光秀麗,被譽為“南部非洲的瑞士”。獨立後大力興建現代化旅館和各種旅遊設施,整修道路和國傢公園,旅遊業發展較快。1982年接待遊客17.5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南非。旅遊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

  首都馬塞盧是全國最大城市,在西北部卡利登河上遊左岸,海拔1500米。人口5.2萬(1981)。全國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多小型工業,也是全國牲畜、羊毛、皮革、谷物等重要集散地,進出口貨物大部分經此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