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簡稱浙。介於北緯27°12′~31°30′,東經118°~123°。北與上海、江蘇相連,西與安微、江西接壤,南鄰福建,東臨東海。大陸岸線長約2200多公裡,沿海有大小島嶼2161座,占全國島嶼總數的2/5。其中舟山島面積472平方公裡,是中國第4大島。全省面積10.18萬平方公裡,約占中國面積1%強,是中國面積較小省區之一。1990年人口4144.593萬。轄2地區、9地級市、16縣級市、50縣、1自治縣。省會杭州市。

自然條件

  地質地貌與水系 地質構造上,從西北向東南沿海分屬揚子準地臺的浙西臺褶帶、華南褶皺系的華夏褶皺帶和東南沿海褶皺系3個單元。經受加裡東運動以來的構造運動影響,巖漿活動頻繁。丘陵山地廣佈,約占全省陸域面積70.4%,平原僅占23.2%,河湖水域占6.4%,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與海岸斜交、分南、中、北、3支。南支由浙閩邊境的洞宮山脈向東北伸展至雁蕩山脈,過甌江稱括蒼山脈。中支位於西南部,由福建伸展至浙江的仙霞嶺山脈,為浙江諸山之祖,是錢塘江和甌江上遊的分水嶺,向東北伸展為天臺山脈、會稽山脈、四明山脈,繼而入海下陷成舟山群島。北支由江西、安徽及浙江境內的懷玉山脈,伸入浙西北成為天目山脈,向東北伸展為莫幹山。天目山脈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海岸線曲折,沿海島嶼星羅棋佈。礦產有金屬、非金屬數十種。其中非金屬礦主要有明礬、螢蟲、膨潤土、沸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嶺土、石英砂、葉蠟石等。金屬礦有鉛、鋅、金、鎢、鉬等。

浙江省政區簡圖

  錢塘江、甬江、椒江、曹娥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均源出西部山區,獨流入海。東、西苕溪入太湖。上、中遊多峽谷、急流。各河流出峽谷後,下遊屬潮汐感應區,形成河曲發育的平原型河流。此外有京杭運河,起自杭州拱宸橋,經桐鄉、湖州等縣市進入江蘇省,省境長129公裡。浙江湖泊主要分佈在浙北平原,但最大湖泊東錢湖卻在浙東鄞縣,面積22平方公裡。

  氣候與植被 全省除山區外年均溫在15°~18℃,1月均溫2.5~7.5℃,7月26.5~29.5℃。10℃以上活動積溫自北而南約4800~5600℃,無霜期長243~276天。海洋島嶼的氣溫與極值分別較大陸延遲1個月。全省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最高可達2200毫米,省境西南部和山區的降水量高於沿海平原區。降水季節變化較大,4~9月的梅雨和臺風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亞熱帶針葉林和亞熱帶竹林等為全省主要林型。且多銀杏、白豆杉、百山祖冷杉、金錢松、香果樹等第三紀的孑遺種。生物種類復雜:植物種類達3000多種,喬木樹種1250種;野生動物中有脊椎動物630多種,鳥類400多種,其中有國傢二、三類保護動物25種。

  自然地理區 全省自然環境南北雖有差異,但無質變。由於地形復雜和距海遠近的不同,自然環境呈明顯的非地帶性差異。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分屬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和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 省境錢塘江口杭州灣兩側,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兩部分,屬此區的長江三角洲亞區。有孤丘散佈。本區開發歷史悠久,自然植被蕩然無存。農作物以稻、桑、棉、麻為主。沿杭州灣岸海塗廣佈,水域面積大,淡水漁業發達。因外側濱海平原高於內側水網平原,在雨期易形成內澇。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治理,洪澇災害得到基本控制。

  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 省境大部屬此區。又可分為3個亞區:①仙霞嶺—括蒼山亞區。低山丘陵,間有構造盆地。森林覆蓋率40%,以馬尾松林、竹林、杉木林為主。山地普遍植茶。是省內重要農業區之一。具有綜合發展農林牧業的良好自然條件。②金衢盆地亞區。自東北—西南橫貫省境中部。盆地東西長220公裡,寬約15~30公裡,面積3700平方公裡,是省內最大的盆地。盆地底部的高程多在40~100米,相對高差一般在30米以下。衢江和金華江貫串盆地中部,在蘭溪匯合後經梅城流出盆地入富春江。③沿海丘陵亞區。包括沿海海岸帶和近海島嶼區。舟山群島面積占全省島嶼之半。海岸地貌發育,很多島嶼和基巖海岸被海浪沖擊成陡峭巖壁,僅風浪較小的屏蔽凹部堆積有小片平原。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較大的半島有象山半島、穿山半島、楚門半島。較大海灣有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和河口灣的杭州灣、溫州灣、臺州灣等。海岸帶和沿海島嶼植被以人工森林植被為主。港灣和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魚、蝦、貝、藻類。亞區內200米以下的自然植被經樵采、墾種,已無殘存,在高丘上生長有耐貧瘠的馬尾松林。經濟林有烏桕、梨、棗、柑橘、茶等;經濟作物以棉花、甘蔗為主。河灘地栽桑養蠶發展較快。在低山丘陵區以次生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松、杉林為主。

浙江省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省境西北為該區的浙皖低山、丘陵亞區的一部分。區內林木茂密,植被覆蓋率達48%,是浙江省主要林區之一。林木總蓄積占全省1/4,竹林占全省1/3。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丘陵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佈較明顯。如天目山在海拔8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紅壤帶。800~1200米為亞熱帶針葉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黃壤帶,1200米以上為針葉林或灌叢-黃棕壤帶。有天目山、古田山等自然保護區。

發展簡史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曾經歷瞭河姆渡(今餘姚市境)文化、馬傢浜文化和良渚文化3個階段。河姆渡遺址中保存大片帶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並有大量稻谷種子、骨、農具等。紹興會稽山麓的禹陵,相傳是大禹墓地。春秋時代的越國,建都會稽(今紹興),實行“勸民農桑,田野開辟”政策,積極發展農桑業、牲畜飼養業和紡織葛佈、燒制原始瓷和鑄造青銅器等手工業。其時,浙北平原和山麓部分已被開墾,並廣泛栽培麥、禾(稻)、麻(芝麻)和豆類。西漢初年,浙江的冶鐵、制鹽業已有所發展。東漢時,會稽、山陰間(今紹興南約1.5公裡)修建瞭著名的鑒湖水利工程,蠶桑業也有發展。東晉中原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生產發展快,平原地區已是“膏腴上地,畝值一金”。手工業中瓷器的燒制,已初步形成瞭越窯、婺州窯、甌窯、德清窯等4系統,其中以越窯最著名。山陰成為吳、會二郡的絹、米交易中心。隋代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完成瞭京杭運河的南北溝通工程,運河北起涿郡(北京),南迄餘杭(杭州),是當時聯結東部南北方漕運的要道,對促進南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具有重要意義。唐代是浙江古代經濟振興時期,農田水利建設有瞭長足進展,海塘工程已初具規模,白居易主持疏浚的杭州西湖,溉田千頃。杭州、嘉興成為重要產糧基地。絲織、瓷器和造紙等手工業也很發達。杭州成為每年稅錢50萬、占全國稅收總數1/24的大都市。明州(今寧波)和溫州成為東南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南宋(1138)建都臨安(今杭州),居民不下數十萬戶、百餘萬口,成為全國最大都市。兩浙亦成為“國傢根本,仰給東南的首府之區。”經過兩宋時期的開發,浙江已成為江南經濟發達區域之一。明清時期,浙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但商品性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以溫州、臺州的柑橘、塘棲的枇杷、餘姚的棉花、杭嘉湖的蠶桑業等最為著名。絲織行業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寧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84年正式開埠,加速瞭浙江自然經濟解體。從19世紀80年代,民族近代工業興起,1886年寧波開辦通久源機器軋花廠,杭州建立通益公紗廠。1905年滬杭鐵路通車。繼而在寧波興建和豐紗廠、通久源紗廠和正大火柴廠,在杭州興辦杭州面粉廠、光華火柴廠等。至辛亥革命前夕,浙江民族企業發達40餘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再度發展,蠶絲和茶葉生產也有較大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前,最高年產量蠶繭6.8萬噸,茶葉2.45萬噸。機器繅絲業從杭、嘉、湖等城市向縣鎮發展,蕭山、塘棲均有機器繅絲廠。後因戰亂,工農業生產遭嚴重破壞,商業蕭條,洋貨充斥,不僅民族工業破產,農村經濟也趨於瓦解。194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僅為1936年的3/4左右。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1990年全省人口4144.5930萬,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407人,是中國人口高密度省份之一。市鎮人口占全省人口32.31%。分佈不平衡,北部和東部沿海平原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裡400~450人;其次為低丘盆地,200~300人;山區最低,在百人以下。

  全省34個民族中,漢族人口占99.6%,少數民族占0.4%,其中畬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1.9%,主要分佈在浙南和浙西山區。其他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滿等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經濟概況 浙江省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省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多種經營發害;工業以輕紡、食品、機械、化工等占優勢,能源和原料工業較薄弱。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迅速。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1770.93億元,比1980年增長3.4倍。鄉鎮工業發展更快,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5.02%。

  農業 浙江自然條件優越,為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提供瞭有利條件。地處沿海並緊靠上海,交通方便,商業發達,有利於發展農村商品經濟,農副產品的種類多,產量高,商品率、集約經營和專業化水平都較高。

浙江省主要農林及農業區

  全省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8%,主要分佈於浙北和東部沿海平原;林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58.5%,主要分佈在山地丘陵區;河湖水域占6.4%,主要分佈於沿海水網平原。灘塗面積廣,是重要土地後備資源。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85.7%,旱澇保收田面積占59%。

  浙江為中國農業高產地區之一。商品率高。多種產品占全國重要地位。農業總產值占中國第5位,茶葉、海水產品、毛竹產量則居中國首位,桑蠶繭居第2位,柑橘居第3位,肉豬出欄率居第6位,稻谷產量居第7位。

  ①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83.02%,其次為大麥、小麥及秋雜糧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主要分佈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地區。實行春花(油菜籽、大麥、小麥)、雙季稻一年三熟,稻、麥兩熟,綠肥、雙季稻等多種耕作制度。

杭州梅傢塢龍井茶園

  ②主要經濟作物有蠶桑、棉花、麻類、油菜籽、糖蔗、茶葉、柑橘等。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6%。產值占種值業的32%。棉花生產集中分佈在杭州灣兩岸的濱海平原和金衢盆地,慈溪市是省內最大產棉區,生產歷史悠久,專業化水平較高。油菜籽為全省主要食用植物油原料,廣泛分佈在浙北平原和東部沿海平原,近年在西部盆地、丘陵區發展較快,多為油稻、油棉、油麻連作。絡麻是全省重要纖維作物之一,主要分佈在蕭山、海寧、餘杭、上虞4縣、市和杭州市郊。浙江是中國麻類生產基地之一,杭州建有中國最大的麻紡廠。杭嘉湖平原是中國著名蠶繭生產基地之一。產量占全省4/5。其次分佈於浦陽江、曹娥江、椒江及金華江兩岸河灘地上。近年來桑樹向低丘山地區發展很快。浙江是中國茶葉主要產區,茶葉在歷史上即為中國傳統出口產品。1990年產茶11.7萬噸,除嘉善、嘉興、桐鄉等平原市縣外,省境丘陵、山區、海島均產茶葉,主要產區有浙東四明山—會稽山區的嵊縣、新昌、諸暨、紹興,浙西的臨安、淳安、建德、富陽和杭州市郊,浙南的泰順、文成、蒼南、瑞安、遂昌等。以產綠茶為主,主要茶類有眉茶、珠茶、烘青、龍井、旗槍等。杭州的龍井茶、紹興的珠茶、金華地區的花茶等在國內外均負盛名。浙江是亞熱帶常綠果樹和落葉果樹的混交分佈區,果樹品種資源豐富,柑橘、枇杷、楊梅等亞熱帶常綠果樹和梅、李、青棗、板栗、梨、桃等落葉果樹品類繁多。柑橘是名產,已有2400餘年栽培史。主要分佈在沿海黃巖、臨海、溫州市和衢州市等地,60年代開始向低丘發展,除浙北平原和浙西山區部分地區外,遍佈全省沿海和低丘。1990年產量79.73萬噸。

  ③全省林地面積占丘陵山地面積的82.3%,森林覆蓋率42.6%,居大陸各省之冠。林木蓄積量10137.6萬立方米。主要用材林樹種有杉、松、竹和雜木等。經濟林有香榧、山核桃、油茶、油桐、漆樹、烏桕和其他特用林。林業是本省短線,發展速度不快。

  ④全省養畜業以豬為主,其次有牛、羊、兔、傢禽等。金華的“兩頭烏”豬是制作“金華火腿”的原料。杭嘉湖平原所產湖羊是加工羔羊皮的原料,湖羊皮潔白柔軟,是傳統的出口物資。山羊主要分佈在丘陵山區,臨海市是中國奶山羊基地。養蜂業居中國首位。1990年蜂蜜產量6萬多噸,占全國1/6,蜂王漿70多噸,占全國3/4。80年代傢禽、奶牛等發展較快,建立瞭一批機械化飼養場。

  ⑤浙江發展水產業的自然條件優越。有中國最大的舟山漁場,海域環境利於魚類繁衍和生長。海洋經濟水產類有百餘種。主要漁港有沈傢門、嵊山、石浦等。沿海灘塗養殖蟶子、蚶子和泥螺等貝類,近海、港灣養殖海帶、紫菜等,象山港、樂清灣、三門灣是省內主要海水養殖基地。淡水養殖品種有鰱、鳙、鯖、鯉、鯽、鯿魚等。70年代開始放養鰻、蝦、蟹、甲魚等獲得成功。池塘養魚以杭嘉湖和寧紹平原為主,以湖州市菱湖為中心的淡水漁業最發達。河蚌養珍珠主要在浙北平原水網地區。

  農業區 浙江農業生產地域差異明顯,自沿海向內陸,自平原向山地逐步過渡。全省可分為3層、4類、9個農業區。海拔50米以下平原農業層,為全省最富饒之區,是糧、棉、油、繭、麻、柑橘、甘蔗的生產基地。50~350米為農林過渡層,包括大部分低丘,是糧食和經濟作物分佈區,多種經營潛力大,在高丘以林為主,經濟林面積較大。350米以上為林業層,由坡度一般25°以上的丘陵山地組成,是主要森林分佈區。4種類型包括沿海、海洋島嶼類型,平原類型,河谷盆地類型和丘陵山地類型。9個農業區為:

  ①杭嘉湖平原。糧、桑、魚、畜區,是浙江糧食、淡水魚、湖羊和養豬業基地,產量均占全省首位,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典型。糧、桑、魚、羊與土地利用、經濟結構之間形成科學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杭州灣兩岸濱海平原。棉、麻產區,歷史上是海塗圍墾而成的平原,宜於棉、麻生長,棉麻產量分別占全省60%和97%。棉花前作油菜籽和春糧產量也很高。並出產大量瓜果蔬菜。

  ③寧紹平原。糧、油、魚、畜區,是浙江糧食高產區,以種植春花、雙季稻為主。淡水漁業發達。是僅次於杭嘉湖平原的糧魚生產基地,多種經營亦較發達。

  ④溫臺平原。糧、橘、畜區,位於三門灣以南,包括溫黃平原和溫瑞平原,熱量充足,溫濕調勻,自然條件有利於種植春糧、雙季稻和栽培亞熱帶常綠果樹,是全省柑橘主要產區。

  ⑤金衢盆地。糧、林、茶、畜區,宜於糧、棉、林、果、茶等多種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雜糧、飼草豐富,養畜業發達,形成傳統的農牧結合和用地、養地結合的生產結構,是浙江棉花、柑橘、茶葉和蔗糖的重點產區之一。

  ⑥浙東丘陵盆地。茶、糧、果、林、畜區,丘陵山地和盆地相間分佈。低丘和盆地邊緣廣泛種植茶葉,是紹興珠茶的主要產區。盆地農業發達,農牧結合,豬、兔在全省均占重要地位。山地產竹、松、杉等用材林,毛竹產量占全省第2位,墾種面積較大,由於人為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水土流失較嚴重。

  ⑦浙西山地丘陵。林、茶、糧區,丘陵占80%,沉積巖分佈范圍廣,土地生產力較高,冬冷、夏熱,相對濕度大,有利於林木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8%,毛竹產量占全省之首,茶葉、天目筍幹、臨安及昌化山核桃均為特產。

湖州絲綢生產

  ⑧浙南山地丘陵。林、糧、茶區,是全省最大林區。盛產杉、松、竹等用材林和油茶、茶葉、油桐等經濟林。山間盆地和緩坡地種植糧食作物,坡地的旱作農業發達。

  ⑨海洋、島嶼。魚、鹽區,以海洋漁業和海灘制鹽為其特色。

  工業 浙江是近代工業發展較早省份之一,但20世紀50年代以前,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50年代以來,原有的輕紡、食品工業迅速發展,重工業從無到有,已具一定的規模。199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1434.16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占65.4%,重工業占34.6%。

  ①紡織工業(包括縫紉業)。基礎較好,棉、毛、絲、麻、化纖俱全,成龍配套。絲綢工業具有全國意義,生絲、真絲綢產量占全國首位。綢、緞、織錦等產品譽滿中外。絲綢工業以杭州、湖州和嘉興3市為中心,是省內老基地,此外,寧波、溫州、金華等地發展也較快。棉紡工業歷史上也集中於杭州、寧波等地。嘉興毛紡廠和杭州麻紡廠是全省著名企業。化纖生產主要集中在杭州、紹興、寧波和餘姚市。紡織工業產值將近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8.24%。

浙江省主要工礦業

  ②食品工業。浙江農副產品和水產品資源豐富,產區集中,商品率高,發展食品工業基礎好。除傳統的糧、油加工外,釀造、制茶、卷煙、罐頭、飲料等食品工業部門繁多,寧波、奉化的果瓜加工和溫州、瑞安的乳蛋品加工,歷史上均久負盛名,杭州、黃巖、舟山、金華等都建有罐頭廠。所產罐頭大部分出口或供應外省,罐頭產量占中國首位。制糖工業以瑞安、義烏、臨海、寧海為主。茶葉加工以杭州、紹興、金華、溫州等地為中心。紹興酒歷史悠久,取用鑒湖水,並有獨特操作工藝,生產“加飯”、“花雕”、“元紅”、“善釀”、“香雪”等名酒,其中紹興“加飯”酒是中國八大名酒之一。

  ③造紙工業。原料豐富,有毛竹、稻麥草、芒稈、棉稈皮和蘆葦等。全省建立瞭40多傢造紙廠。其中杭州、嘉興、衢州、溫州造紙工業歷史悠久,規模也最大,杭州產的卷煙紙和電容器紙、衢州的蠟紙及文化用紙,都達到瞭國內外先進水平。省內大型造紙廠有嘉興民豐造紙廠、杭州華豐造紙廠和龍遊造紙廠。

  ④能源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充分利用水力、潮汐和風能。相繼建成黃壇口、新安江、富春江、烏溪江等大中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電站1959年建成,是中國自力更生建設的第1座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65萬千瓦。浙江省第2大水電站──緊水灘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88年底建成。70年代開始在鎮海、北侖、臺州建立港口火電站,鎮海電廠裝機容量105萬千瓦,北侖電廠一期工程120萬千瓦,已有一臺60萬千瓦機組發電。中國第1座自行設計的核電站1991年在杭州灣北岸秦山建成。潮汐電站和風力發電都已試驗成功,全省潮汐能可供裝機容量825萬千瓦,溫嶺江廈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3200千瓦,是中國最大潮汐電站,在世界已建成的潮汐電站中居第3位。1990全省發電量達308.66億度。

新安江水電站

  浙江煤炭資源貧乏。煤炭產地分佈浙西,較大的長廣煤礦年產煤約150多萬噸,遠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煤炭依賴外省供應。石煤資源較豐富,雖發熱量低,但經綜合利用,仍具有開采價值。

  ⑤鋼鐵工業。杭州中型鋼鐵廠為浙江主要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生鐵、鋼、鋼材、無縫鋼管等。有色冶金和非金屬礦資源較豐富,采、選、冶煉的企業有多處,其中富春江冶煉廠規模較大。其次是蘭江冶煉廠。冶金工業是省內薄弱環節,鋼、鋼材均不能自給。

  ⑥機械工業。是重工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部門。產值在全省工業結構中僅次於紡織工業,居第2位。先後建成農業機械、機床、礦山設備、發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造船和電子工業等部門。其中小型農機和小發電設備、工業鍋爐、大型制氧機和部分電子、傢用電器產品均已達到先進水平。機械工業主要分佈在杭州、寧波、嘉興、溫州、椒江、金華和衢州等城市。

  ⑦化學工業。主要為化學礦開采、基本化工、石油化工、化肥、農藥等。化學礦以衢州的硫磺礦開采較有名,基本化工的硫酸和燒堿廠分佈在杭州、衢州、寧波和溫州等城市。70年代建成鎮海煉油廠,並向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方向發展,寧波已成為省內重化工基地,擁有合成氨、塑料、橡膠加工、精細化工、化纖原料等部門。化肥工業以衢州化工廠和寧波合成氨廠規模最大。磷肥廠分佈在金華、紹興和瑞安。鉀肥工業分佈在溫州和金華等地。黃巖是浙江精細化工基地。

  ⑧建材工業。主要有水泥、平板玻璃、工業陶瓷、耐火材料、磚瓦及非金屬礦等。浙江建材資源豐富,水泥工業原料石灰巖主要分佈在浙西長興、杭州、江山、常山、開化、金華、蘭溪等地,長興水泥廠、杭州水泥廠和江山水泥廠均為省內重要水泥廠。平板玻璃主要分佈在杭州,工業與衛生陶瓷以溫州、上虞等地為主。

  ⑨手工業。主要產品有竹、木、石雕刻、竹草編織、花邊刺繡、堆塑彩繪、金屬工藝等。青田石雕,東舊木雕,嵊縣、東陽、安吉的竹編,龍泉青瓷、寶劍,蕭山花邊,溫州甌塑、甌繡,杭州織繡、綢傘、剪刀、扇子,寧波草席等傳統工藝品均甚著名。

  交通運輸 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和海運為骨幹,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為樞紐的綜合運輸網。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裡程832.6公裡,公路3.02萬公裡,內河航道1.06萬公裡。客運量以公路運輸為主,水運、鐵路運輸次之;貨運量以水運為主,公路、鐵路運輸次之。

  ①鐵路現有滬杭、浙贛、蕭甬、宣杭4條幹線和金(金華)嶺(嶺後)支線,寧波至北侖港的鐵路也已修通。杭州是浙江鐵路樞紐,滬杭、浙贛、宣杭等鐵路匯合於此,滬杭線在省境內長119公裡,斜貫杭嘉湖平原中部,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重要幹線,已建成復線。浙贛線從杭州往西南至湖南株洲與京廣線接軌,橫貫浙江中部,是長江以南第1條東西向幹線,在省境有325公裡,正在建設復線。金華是浙贛線在省內最大轉運中心,有支線79公裡通新安江電站的嶺後。蕭甬線在蕭山與浙贛線接軌,橫貫寧紹平原,全長147公裡,連接浙江沿海主要工商業城市和港口,支線已引入鎮海港和鎮海工業區。寧波至北侖深水港區的鐵路1984年建成。宣杭線自杭州至安徽宣州,是華東第2條南北通道的組成部分,已於1991年全線通車。錢塘江第2大橋已建成。金華至溫州的鐵路正在建設中。

  ②公路以杭州和市縣為中心,呈輻射狀通往全省城鄉。大部分縣均與杭州市有直達客運班車。地(市)縣是次一級公路交通中心。有6條幹線通往鄰省。滬杭甬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浙閩交通要道飛雲江大橋也已於1989年建成。

  ③浙江位於中國沿海中部,通過海運同鄰省及海外交通方便。沿海有大小港口41個,主要港口有寧波、溫州、舟山、海門、乍浦、鰲江、瑞安。寧波港是中國巨型深水港,由寧波老港、鎮海港和北侖港組成。寧波老港能通航3000噸輪船,是寧波市和浙東的貨物集散中心;鎮海港於70年代開始興建,是有十多個萬噸級深水泊位的港區,承擔浙江和鄰省的對外貿易和貨物轉運任務。北侖港是目前中國最大深水港,已建有10萬噸級泊位1座,2.5萬噸級2座礦石轉運碼頭,2.5萬噸和5萬噸級的集裝箱碼頭各1座,成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不可多得的深水港區,將成為華東地區對外貿易口岸。溫州港僅次於寧波港,為全省第2大港,是浙南貨物集散和對外貿易中心。寧波港、溫州港、沈傢門港和海門港均已對外開放。

舟山沈傢門港

  ④內河航道裡程居全國第3位。有幹線航道60多條,支線航道1095條,50個縣市可通航。集中分佈在杭嘉湖平原和沿海平原水網區。京杭運河、杭申(上海)甲、乙線。湖申線是通往鄰省市主要幹線,為長江三角洲水運網組成部分。杭甬運河貫通寧紹平原中部,經10縣市,並溝通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甬江,已能通航25噸級船隊,100噸級的航道在規劃建設中。錢塘江縱貫省境西北部,經10餘縣市。沿新安江可上溯到安徽屯溪,有客貨輪通往蘭溪和建德。全省河海溝通,內河運輸既承擔沿海港口的後方集疏運功能,也擔負水網區城鄉的客貨任務。

  ⑤80年代以來航空發展較快。杭州筧橋航空港是中國現代化的國際機場之一,有定期航班與北京、上海、廣州、福州、長沙、桂林、屯溪、合肥及香港聯系。寧波市莊橋機場已改建為民用,新建的櫟社機場可起降大型客機。黃巖、溫州、金華、義烏機場均已先後建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