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會,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以輕紡、機械工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城市。高原古城。位於湟水(西川河)與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匯流處的河谷平原上,扼青海高原東部門戶,北有達阪山,南有拉脊山,西有日月山為天然屏障,東有大、小峽,其地險要。自古為內地通往西藏、四川交通要道及歷代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爭奪的要地,素有巖疆之稱。轄4區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面積3456平方公裡,人口101.7萬;其中市區面積350平方公裡,人口64.14萬。回、藏、土、蒙古、滿、撒拉等少數民民族占12.4%。西寧西漢時為臨羌地,屬金城郡。東漢建安年間置西都縣。魏晉南北朝時,南涼禿發改為湟河郡,後魏廢縣為鄯善鎮。隋為湟水縣地。唐改置鄯城縣。五代時為吐蕃青唐城。北宋改為西寧州及倚郭縣,始名西寧。明設西寧衛,現城垣即為其時所築。清雍正年間改為西寧縣。1913年改稱西寧道,1926年廢道改為行政區。1929年建立青海省始為省會。1944年改西寧縣為西寧市。

  市境海拔在省內屬較低,黃土高原面在2800米左右,河谷低處則在2200米以下。河谷一、二、三級階地為低階地,屬沖積平原,寬3~4公裡,其中三級階地已深受切割,四、五級階地為高階地。市區大部分位於河谷低階地上,沿河谷展開。高原黃土層與高階地礫石層以下均有緩傾的巨厚第三紀紅層出露。屬季風性溫帶草原氣候,年均溫5.6℃。1月均溫-8.6℃,7月17.2℃;年降水量371毫米,集中於5~10月,尤以8月為多。在河谷沖積平原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尚較豐富,引水灌溉較方便,灌溉農田占全市耕地面積70%以上。種植小麥、蔬菜。畜牧業以奶牛業與養豬業較發達。外圍山坡已辟為林地。

西寧市區

西寧市一角

  西寧鄰近劉傢峽、龍羊峽、李傢峽和大通煤礦等能源基地,鐵路、公路運輸便利。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建立瞭以機械、化工、輕紡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在傳統的毛紡、皮毛和制革等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較為現代化的和大型的冶金、機械、化工、電子、建材及塑料、食品、造紙等工業。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與湟水匯流處以及西川河以西、湟水北岸之柴達木路西段和舊城以南三級階地等,均為全市工業集中區。新市區位於南川河以西和西川河以南,是新文化科技中心。城區湟水幹支流上新建永久性橋梁32座,西寧自漢代起即為絲綢之路上的金城郡與張掖、酒泉間中繼站。唐以來又為內地進藏通道之起點。現有甘青、青藏、寧張、寧果等主要公路幹線和蘭青、寧大、青藏等鐵路線與省內外聯系。特別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段和西寧—蘭州—北京、西寧—格爾木等航空線的暢通,使其地位更為重要。

  湟水河谷四級階地上有北禪寺(北山寺)與南禪寺(南山寺)。著名的北禪寺石窟藝術,北魏時即已聞名,現辟為北禪寺公園。東關清真大寺建於明代,占地1102平方米,為青海最大清真寺和西北的大清真寺之一。西寧又為中國高原生物和鹽湖研究中心。省內高等學校集中地。舊城西門外的西寧體育館氣勢宏偉,新市區湟水南岸的人民公園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