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長約300公裡。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裡,西安附近約75公裡,眉縣一帶僅20公裡,至寶雞逐漸閉合成峽谷,形似“新月”。面積約3.4萬平方公裡。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肖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裡秦川”。

  關中盆地夾持於陜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關中平原形成後,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第四紀松散沉積,最大厚度達7000餘米。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階地。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原”,自上而下如階梯狀的頭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當於二級階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渭河以北,從西向東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積石原、始平原、畢原、美原、許原等;渭河以南從西向東有五丈原、細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銅人原、陽郭原、孟原等。

關中平原東部二級站抽黃灌溉

  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幹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於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餘年。目前,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占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佈於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區,近年植棉區由西向東轉移,是陜西省重點產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