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臺北縣屬鎮。人口7萬(1983)。位於臺灣島北部淡水河口北岸,曾與河口南岸臨海的八裏坌,先後為閩臺間對渡口岸之一。清初臺灣北部經濟活動中心在今臺北市地方形成時,淡水為臺灣北部主要港口,往來船舶可上通今臺北市龍山區江岸(舊艋舺)。1862年臺灣首先在滬尾(淡水)設海關。嗣後,基隆開放;1891年縱貫鐵路基隆至臺北段築成,淡水的地位因河道淤淺,已日形衰落。淡水河口一帶本是臺灣島與大陸沿海人民接觸較早地區,明嘉靖年間鄭舜功所著《日本一鑒》中的“雞籠淡水”、、《明史·外國傳》的《雞籠傳》“淡水洋”,皆指此處附近海域及沿岸。17世紀時,西班牙及荷蘭殖民主義者曾先後侵據淡水河口之地,至今淡水鎮上猶有1629年西班牙人所築堡聖多明各(San Do-mingo)殘址。鎮市街距臺北市約20公裡,有鐵路、公路聯接。市街西臨海峽北口,附近有著名海水浴場,北有沿海公路繞行大屯火山群北麓,轉東南通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