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疆重鎮及對新疆地區的泛稱。漢稱伊列,唐作伊麗,元稱亦列,明清為瓦剌,是厄魯特蒙古牧地。清伊犁將軍管轄天山南北路,故伊犁可泛指新疆全境。一般僅指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設伊犁將軍和參贊大臣的直轄區,即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伊黎河流域和拜卡達姆以東的培拉斯河、吹河、伊賽克湖流域。其南阻天山與喀什噶爾相連,東北隔勒佈希河與塔爾巴哈臺相接,西、北與右、左哈薩克為鄰,西南與浩罕為鄰。

  境內以和(霍)爾果斯河為界,分東西兩路。東路路居伊犁河上遊,築九城。其中,惠遠(今新疆霍城南)駐將軍與參贊大臣,為新疆首府;綏定、塔勒奇、廣仁、瞻德、拱宸(皆今霍城縣境)及惠寧、熙春(皆今伊寧縣境)等七城,駐紮屯田綠營官兵及滿營;寧遠(今新疆伊寧市)駐阿奇木伯克,管轄阿克蘇等處移來維吾爾族屯田農民。西路廣袤,居伊犁河中下遊,除東部一隅有少量屯田分佈外,均為哈薩克、佈魯特(今柯爾克孜族)牧地。清駐防官兵按時前往巡邊、征稅。

  咸豐元年(1851),開惠遠(後移寧遠)為商埠,並駐領事官。同治三年(1864),新疆各地動亂,俄國趁機逼迫清廷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九年,俄國派兵侵占伊犁,至光緒七年(1881)曾紀澤使俄立《中俄伊犁條約》後始退離。據該兩項不平等條約,伊犁西路盡為俄國所占。

  光緒十年,新疆廢舊制改建行省。十四年,置伊犁府,隸於伊塔(伊犁、塔爾巴哈臺)道,設寧遠、綏定二縣,分駐道府。伊犁將軍駐綏定,專轄伊塔邊防及駐防營兵,兼管伊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