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學史上提到宋詩,有時作為宋代詩歌的簡稱,有時則指某種與唐詩相對的詩歌風格。其成就雖不如唐,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宋代詩歌依時間先後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沿襲期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恒朝七八十年的時間裏,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為代表的白居易體(簡稱白體),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為代表的晚唐體和楊億(974~1020)、劉筠(970~1030)、錢惟演(977~1034)為代表的西崑體。從個人成就講,以王禹偁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學習的第一個詩人,寫下不少關心民間疾苦的詩篇。就流派言,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崑體影響為最大。11世紀初二三十年的詩壇,基本上為它所把持。

  復古期 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9~1048) 等青年文學傢,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同時,連帶反對楊億、劉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內容的近體唱和詩風,上承宋初王禹偁關心現實的精神,主張大量創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這一時期,梅堯臣同情民間疾苦的名篇《田傢語》、《汝墳貧女》,蘇舜欽反映宋廷積貧積弱社會問題的《城南感懷呈永叔》、《慶州敗》,歐陽修揭露官府腐敗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幹預政局的《四賢一不屑》和《慶歷聖德頌》等古體之作陸續問世,名重一時,朝野詩風為之一變。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獨特面目,也在此時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紀後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王、蘇兩人政治見解和詩歌主張多所不同,但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的不倦追求則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烏江亭》詩,就傳統題材翻出新意,充分發揮瞭宋詩長於議論的特點,讀後耐人回味,被公認超出唐人的同類作品。蘇軾則在“以詩為詞”的同時,將歐陽修、梅堯臣等人開瞭頭的“以文為詩”推進到“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的地步。蘇詩的超邁豪縱,觸處生春,富於創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詩中一氣呵成的七個聯喻:“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註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寫照。王、蘇兩人刻意求新而創作的一些小詩,如王詩《泊船瓜洲》,蘇詩《題西林壁》,或以新鮮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豐富的哲理發人以深思,歷久而傳誦不衰,也為宋詩增添瞭不少光彩。

  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1045~1105)、陳師道(1053~1101)等,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凝定期 黃庭堅作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為新”,尚不失宋詩革新期的首創精神。後來起而效法者,以此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十分巨大的江西詩派,宋詩重新走上瞭模仿前人,隻在文字技巧、聲韻格律方面顛來倒去的形式主義道路。直到南渡之際,陳與義(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詩人對杜詩聲律的偏愛轉向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和蒼涼沉鬱的風格,在詩歌中反映出民族災難降臨之初知識分子的愛國感情,宋詩停滯不前的現象才有所改變。

  中興期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湧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范,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遊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陸遊的“從軍樂”、楊萬裡(1127~1206)的“誠齋體”、范成大(1126~1193)的田園詩,均能獨自網開一面,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愛國、抗戰之外,農村下層民眾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共同題材。詩歌語言也開始趨於通俗、自然和口語化。楊萬裡的“活脫”,陸遊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話,包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傢詩歌的平直質樸,均使這一時期的詩歌表現出與前幾個時期以及唐詩的不同面貌。

  飄零期 南宋後期,再也沒有出現比較重要的詩人。先後活躍在詩壇上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詩宗賈島、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襲晚唐詩風的老路,雖也寫出一些清新可讀的作品,但總的來說,宋詩也如當時的政局,已是風雨飄搖,每況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愛國志士以血淚凝成的正氣歌留名汗青,宋詩才最後迸出瞭一道引人註目的亮光。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歷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瞭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傢甕裡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鬥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1084~1145)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傢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系。

  關於宋詩的評價,自南宋嚴羽《滄浪詩活》起就存在著嚴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學史上形成瞭“尊唐”與“崇宋”兩大派系。大抵唐詩主情致,宋詩重理性,從藝術的角度看,宋詩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樂美,感染力不強,是它的缺點。從文化史的立場上講,宋詩在唐代詩歌格律完備、意象純熟、臻於頂峰的情況下另辟蹊徑,為近世詩歌的發展提供瞭富有時代意義的榜樣,是它的成功之處。

  

參考書目

 厲鶚:《宋詩紀事》,中華書局,北京,1984。

 錢鐘書:《宋詩選註》,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59。

 程千帆:《八代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紹虞:《宋詩話考》,中華書局,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