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王國聯合希臘諸城邦對波斯帝國的戰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今譯海羅尼亞)之戰(西元前338)中征服希臘,並在科林斯大會上被推舉為聯軍統帥,議決共同征討波斯。西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他在鞏固盟主地位後,迅即準備東侵。西元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三世以馬其頓常備軍為基礎,並從各盟邦徵集步騎兵、弓箭手、標槍手等兵員,組成一支步兵3萬、騎兵5000的遠征軍,愛琴海上還有艦船約160艘。同年底,他授授權將軍安提帕特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公元前334年初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戰爭爆發。

亞歷山大東侵

  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傢。到大流士三世時內政腐敗,各行省不斷反抗,國勢日衰。波斯雖在小亞細亞部署騎兵2萬,雇傭兵萬餘,並有艦船400多艘遊弋於希臘、波斯之間的海域,但在馬其頓精銳的步兵、騎兵進攻面前卻處於守勢。

  格拉尼庫斯之戰 聯軍渡過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波斯軍阻擊。波斯軍以騎兵為第一線,沿東岸部署,步兵為第二線,居高臨下,憑岸固守。聯軍沿西岸展開,步兵居中,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指揮右路,以中部先頭騎兵一部佯動,迂回波斯軍左翼。當面波斯騎兵隨之向南移動,企圖阻止聯軍渡河。波斯軍隊形出現間隙,聯軍乘機過河,楔入敵陣,利用長矛優勢猛烈突擊,直搗中營。雙方騎兵亦展開激戰,波斯守軍陣勢大亂,傷亡甚眾,騎兵千餘被殲,步兵2000餘人被俘,雇傭兵主將門農率殘部逃遁。聯軍僅死百餘,首戰告捷。聯軍乘勝沿小亞細亞南下,亞歷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後占領呂底亞、卡裡亞、呂基亞等地,然後北上安哥拉(今譯安卡拉),尋殲波斯軍主力,未果。為解除後顧之憂,切斷波斯軍的陸海聯系,聯軍經卡帕多細亞高原進入西裡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今土耳其傑漢附近),準備繼續南下逐個奪取波斯海軍基地。

  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10餘萬隱蔽集結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侖東北)附近。聯軍開過伊蘇斯平原後,波斯軍推進至海濱,在皮納魯斯河北岸占領陣地,欲斷聯軍後路。亞歷山大三世聞訊即刻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主力騎兵涉水過河,猛烈沖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波斯軍左翼動搖,大流士三世倉皇東逃。聯軍乘勢沖殺,波斯軍大敗,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全部輜重丟失。聯軍死450人,傷4500人。此役後,聯軍取得戰爭主動權,打開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三世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請求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之地議和,亞歷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絕,其目的在於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三世大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油畫)

  圍攻提爾、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聯軍到達濱海要塞城市提爾(一譯推羅,今黎巴嫩之蘇爾,該城的主要部分在岸邊一個小島上),遭到堅決抵抗。聯軍無法直接從陸上攻城,遂修築一長堤與小島連接,但仍久攻不克。亞歷山大三世征集一批船隻,加上投降的波斯海軍艦船,從海上加強圍困,經陸海夾攻於7月間攻陷提爾。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賣為奴。聯軍死約400人。接著,亞歷山大三世又圍攻加沙達2個月之久,始下,城內男子多戰死。至此,聯軍完全切斷瞭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瞭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繼而亞歷山大三世和平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佈為“阿蒙神之子”(國王)。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戰 又稱阿貝拉之戰。聯軍經休整補充,於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發,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尋波斯軍主力決戰。9月渡過底格裡斯河,10月初在佈摩多斯河(今大紮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大流士三世在該地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並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頭。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成縱深梯次配置,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先以左翼騎兵實施大迂回,卷擊聯軍右翼,接著出動戰車和中路騎兵迎擊聯軍步兵方陣和先頭騎兵的正面突擊,一部楔入聯軍隊形,步兵方陣在後跟進。與此同時,波斯軍右翼全線出擊。聯軍緊縮隊形,避敵銳勢,以一線騎兵與敵交鋒,標槍兵以齊射殺傷敵戰車馭手和馬匹,並以部分兵力襲擊迂回之敵的側後,縱深部隊阻擊迂回和楔入之敵。雙方進行瞭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敵陣,直逼大流士三世大營。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動搖。聯軍追殺一陣後返回,配合步兵方陣和左翼部隊夾擊波斯軍右翼。波斯軍潰散。聯軍追殺至阿貝拉(高加米拉東南約25英裡)。波斯軍損失數十萬人,其殘部逃往米底山區,從此一蹶不振。聯軍乘勝南下奪取巴比倫,占領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瞭大流士三世政權,掠奪大量金銀和其他戰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亞歷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轉戰中亞和進軍印度 亞歷山大三世率兵由裡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裡亞、德蘭吉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裡亞(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斷遭到土著部落的襲擊。亞歷山大三世在中亞細亞征戰近3年,殘酷鎮壓粟特人的武裝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遠征軍離開巴克特裡亞,分兵沿考芬河(今喀佈爾河)經開伯爾山口向印度河進軍,沿途攻城奪寨,到達印度河上遊與五河地區(旁遮普)。

  希達斯佩斯河之戰及班師 公元前326年4月,聯軍由佈塞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同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並進行渡河作戰。此役波魯斯損失步兵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波魯斯國王率部投降。聯軍步兵、騎兵損失數百人。聯軍繼續東征,最終進至希達斯佩斯河畔。鑒於官兵厭戰,加上當地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亞歷山大三世被迫決定撤退。經休整,除留守一支隊伍外,其餘分陸、海兩路向西撤退。將軍奈阿爾科斯率海軍從印度河口西航,亞歷山大三世率陸軍途經格德羅西亞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陸軍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裡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亞歷山大三世東侵是一次掠奪性遠征。行程逾萬裡,歷時整十載,滅亡瞭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由於缺乏鞏固的基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病逝後,帝國迅即瓦解,但它對古代歷史和東西方關系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亞歷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戰略傢,他孤軍深入,以進攻為主連續戰鬥,進行瞭數以百計的搶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戰,多次以速決戰制勝優勢之敵。在諸兵種特別是騎兵的運用,陸海軍協同作戰、進軍路線選定、戰鬥隊形編成、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等方面,為古代軍事學術史寫下瞭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