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空氣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主要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早期稱飛航式導彈。可從地面、空中、水面或水下發射,攻擊固定目標或活動目標。既可作為戰術武器,也可作為戰略武器。

  組成 巡航導彈主要由彈體、制導系統、動力裝置和戰鬥部組成。彈體包括殼體和彈翼等,通常用鋁合金或複合材料製成。彈翼有固定式和折疊式,為便於貯存和發射,折疊式彈翼在導彈發射前呈折疊狀態,發射後,主主翼和尾翼相繼展開。制導系統常采用慣性、遙控、主動尋的制導或復合制導。遠程巡航導彈一般采用慣性—地形匹配制導系統,利用地形匹配制導修正慣性制導的誤差。動力裝置包括主發動機和助推器,主發動機多采用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也有采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或火箭發動機的。戰鬥部為普通裝藥或核裝藥,多安裝在導彈前段或中段(圖1)。

圖1 美國“戰斧”BGM-109艦載巡航導彈結構圖

  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首先研制成功V-1巡航導彈,用於襲擊英國、荷蘭和比利時。戰後,美國和蘇聯等國傢都發展瞭巡航導彈。美國首先研制瞭“鬥牛士”、“鯊蛇”等地地巡航導彈,隨後又研制“天獅星”艦載巡航導彈、“大獵犬”機載巡航導彈等十幾種型號的導彈。這些巡航導彈體積大,飛行速度慢,機動性差,易被對方攔截,多數在50年代末被淘汰。蘇聯的巡航導彈基本上是與彈道導彈同時研制的,在初期主要研制機載和艦載戰術巡航導彈。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蘇制艦載SS-N-2巡航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開創瞭用巡航導彈擊沉軍艦的先例。繼美、蘇兩國之後,中、法、英、意等國也都研制瞭巡航導彈。70年代,美國研制新一代的巡航導彈,采用慣性—地形匹配制導系統、效率高的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比威力大的小型核彈頭和微型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成果,先後研制成功AGM-86B機載巡航導彈(圖2)和BGM-109“戰斧”艦載巡航導彈。後者還改制成機載型和車載型。其中,車載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采用瞭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平時可在基地隱蔽,戰時進行機動發射。蘇聯也研制瞭SS-N-12艦載巡航導彈和AS-6機載巡航導彈,還研制瞭新型SS-NX-21潛射巡航導彈、SSC-X-4陸基巡航導彈等,並對現役型號的導彈進行瞭技術改進。

圖2 美國AGM-86B機載巡航導彈

  現狀 巡航導彈在70年代得到廣泛的發展。不少國傢已將戰術巡航導彈裝備部隊,用於實戰。在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法國研制的“飛魚”機載巡航導彈,擊沉英國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美、蘇兩國的戰略巡航導彈也裝備瞭部隊。其中,美國的陸基“戰斧”戰略巡航導彈,還部署在一些西歐國傢。現代巡航導彈與50年代研制的巡航導彈相比,其主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隱蔽和機動發射;命中精度高,可打擊導彈發射井一類的堅固目標,提高瞭毀傷目標的效能(見表);導彈的雷達波有效反射面小,可在低空機動飛行,對方不易發現和攔截,提高瞭突防能力;既能在地面、空中發射,也能在水面、水下發射,攻擊活動的和固定的各種點目標和面目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多用途進攻性武器(圖3)。

圖3 巡航導彈飛行示意圖

幾種巡航導彈性能簡表

  展望 為發展新型巡航導彈,特別是為研制遠程和洲際巡航導彈,一些國傢正在研制高性能和高推重比的發動機,以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和增大射程;選擇性能好的結構材料和吸收材料,以減輕導彈的重量,減小雷達波有效反射面,進一步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發展新的制導系統,使導彈可自行搜索、識別和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