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6月,中國軍隊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重要戰役。

  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佔領南京後,北渡長江,進至明光(今安徽嘉山)、池河鎮之線;侵略華北的日軍,從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佔領濟南後,進至濟甯、蒙陰、青島之線。

  日軍為打通津浦鐵路,使南北日軍聯成一片,先後集中8個師團、5個旅團(支隊),約24萬人,於1938年1 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進,夾擊華東戰略要地徐州。中國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2個集團軍和軍團約60萬人防守徐州地區: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

徐州會戰

  南線作戰 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13師團沿津浦鐵路北上,2月1日,陷臨淮關,3日陷蚌埠。守軍第31軍節節抗擊。9日,日軍強渡淮河,李宗仁以第51軍增援,同時以第7、第31軍向日軍側後定遠攻擊,日軍第13師團回援。至3月初,守軍恢復淮河以北陣地,與日軍隔河對峙。

  北線作戰 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兩個師團分路南下。一路第5師團由濰縣南犯,至2月22日,連陷山東莒縣、日照,直撲臨沂。3月14日,守軍第59軍與第40軍合擊日軍,激戰五日,殲其兩個聯隊大部,日軍退入莒縣。另一路日軍第10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3月14日,陷界河,15日,進攻滕縣,守軍第22集團軍英勇抗擊,傷亡慘重,17日,滕縣失守,臨城(今薛城)、嶧縣(今嶧城)亦相繼陷落。

  臺兒莊大捷 北線日軍第10師團在其左翼第5師團被阻的情況下繼續南犯,3月24日,開始攻擊臺兒莊。守軍以第2集團軍3個師防守臺兒莊,同時令第20軍團讓開津浦鐵路正面,退入嶧縣以東地區,誘敵深入。日軍置後方於不顧,繼續攻擊臺兒莊,多次攻入莊內。守軍與其逐屋爭奪,苦戰旬日。李宗仁乘日軍第10師團孤軍深入,即以第20軍團拊敵之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並以第55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切斷日軍退路。日軍為解第10師團之危,以第5師團坂本支隊馳援,守軍將其擊破。4月4日,中國軍隊全線出擊,激戰三日,殲第10師團大部、第5師團一部,日軍餘部退向嶧縣。

  徐州撤退 守軍為擴大戰果,調集9個軍1個師約20萬人至徐州附近,準備再次圍殲日軍。日軍隨即改變戰法,以少數兵力於正面鉗制守軍,主力向西迂回,從側後包圍徐州,圍殲第5戰區主力,並派作戰部長橋本群為首的“大本營派遣班”赴濟南協調作戰。南線,日軍第9、第13師團沿渦河西進,5月9日,陷蒙城,12日,陷永城;第3師團沿津浦鐵路向北攻宿縣(今宿州)。北線,日軍第16師團由濟寧南渡運河,至5月14日,陷鄆城、單縣、金鄉、魚臺;第14師團從濮陽東南強渡黃河,至14日陷菏澤,直插蘭封(今河南蘭考);整補後的第10師團由南陽鎮西渡微山湖,18日,陷沛縣。5月16日,南北日軍會師碭山,對徐州形成包圍之勢。守軍為避免在不利形勢下同敵人決戰,遂向皖豫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向西追擊,至6月6日,進至商丘、開封。9日,蔣介石令河南守軍於鄭縣(今鄭州)東北花園口掘開黃河堤岸,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退至黃泛區以東,會戰至此結束。

  此役,中國軍隊在蘇、魯、豫、皖廣大地區抗擊日軍近5個月之久,消耗瞭日軍有生力量,遲滯瞭日軍進攻速度,鼓舞瞭全國軍民的抗戰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