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勁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傢。1903年1月4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嶽麓山朱張渡。1920年在長沙參加“俄羅斯研究會”,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其間曾在初級軍事學校學學習一年。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後,到安源路礦從事工人運動。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6師黨代表,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再次赴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1930年回國,在閩西蘇區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1931年冬,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不久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贛州、水口等戰役,後北上開辟建寧、黎川、泰寧根據地。1932年底起,先後任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第11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第7軍團政治委員。1933年11月,在“左”傾冒險主義領導時期,被誣為“羅明路線”在軍內的代表,受到錯誤處理,遵義會議後得到糾正。1935年,任第3軍團參謀長,長征到達陜北後任陜甘寧省軍事部部長兼第29軍軍長。1937年春,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留守兵團司令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擔負保衛中共中央、保衛陜甘寧邊區的使命。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46年冬,兼南滿軍區司令員,與陳雲一起指揮南滿部隊“四保臨江”,在北滿部隊“三下江南”配合下,扭轉瞭南滿局勢,鞏固瞭南滿根據地。1947年,指揮部隊參加夏季和秋季攻勢。1948年5月兼任東北野戰軍第1前線指揮部(後為第1兵團)司令員,與蕭華率部圍困長春,爭取國民黨軍一部起義,迫使其餘全部投降。1949年1月任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津戰役後,南下參加渡江戰役,解放武漢,進軍湖南,和平解放長沙。8月兼任湖南軍區司令員。衡寶戰役中,指揮12兵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殲滅白崇禧部四個主力師。

  1949年底,奉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從1950年1月至1980年1月,一直擔任海軍司令員。主持擬訂瞭人民海軍的組織原則,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以空、潛、快為主,以潛艇為重點”,“建設一支現代化富有攻防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的建設方針,和開展海上破襲戰的思想。強調要打好政治思想、組織、文化技術三個基礎。重視培養海軍技術力量,積極創辦學校,兼任第一海軍學校校長。1954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9年6月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曾被選為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2~1985年,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