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包括湘鄂邊、洪湖及巴(東)興(山)(秭)歸、襄(陽)棗(陽)宜(城)等根據地。亦稱湘鄂西蘇區。

  1927年9月~1928年3月,沔陽、監利、公安、棗陽、華容、石首、江陵、巴東等縣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先後舉行起義,組成幾支遊擊隊,就地開展遊擊活動。

  1928年3月初,中國共產黨湘西北特別委員員會領導人周逸群、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在桑植舉行起義,並成立中共桑植縣委。4月,國民黨軍向桑植地區進攻,工農革命軍遭受挫折。周逸群轉往洪湖地區。賀龍在桑植、鶴峰邊界收集失散部隊,堅持遊擊戰爭。7月,湘西北特委撤銷,成立以賀龍為書記的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並組建工農革命軍第4軍,亦稱紅軍第4軍。紅4軍在湘鄂邊地區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政權,至1929年1月,鶴峰縣蘇維埃政府成立。6月,鶴峰、桑植兩縣蘇維埃區域連成一片,湘鄂邊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之後,紅4軍向根據地周圍各縣遊擊,鞏固和擴大瞭湘鄂邊革命根據地。

  1928年6月,中共鄂西特委組成,周逸群為書記,領導洪湖地區的鬥爭。到1929年底,江陵、石首、監利、沔陽等縣大部地區和公安、華容縣部分地區的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1930年2月,組建紅軍第6軍。4月,成立由於輝任主席的鄂西聯縣政府,管轄江陵、潛江、沔陽、監利、石首、華容等縣蘇維埃政府和根據地周圍縣的部分村鎮。

  1930年7月4日,紅4軍和紅6軍在公安會師。會師後,紅4軍改稱紅2軍。中旬,紅2、紅6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9月,中共鄂西特委改稱湘鄂西特委,鄧中夏任書記;鄂西聯縣政府改稱湘鄂西聯縣政府,周逸群任主席。1931年1~10月,洪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在此期間,相繼組成由夏曦為書記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10月,紅3軍(由紅2軍團改稱)由鄂西北回到洪湖革命根據地。1932年春,紅軍向襄河以北地區發動攻勢作戰獲得勝利。這時洪湖革命根據地擴大到東起洪湖,西抵沙市,北接京山,南鄰洞庭湖的廣大地區,建立瞭15個縣的蘇維埃政府。

  巴東、興山、秭歸地區和襄陽、棗陽、宜城地區的遊擊隊和紅軍,經過幾年的遊擊戰爭,到1930年夏,分別創建瞭巴興歸革命根據地和襄棗宜革命根據地。1931年紅3軍轉戰鄂西北時,創建瞭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

  1932年10月,洪湖革命根據地紅軍在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戰略指導下,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撤離洪湖革命根據地轉到鄂北大洪山山區。之後,經湘鄂川邊轉向黔東;巴興歸、襄棗宜、湘鄂邊革命根據地,也被國民黨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