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邊界地區。亦稱湘鄂川黔蘇區。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和第6軍團在黔東革命根據地會師後,即向湖南省西部地區進擊,接連攻佔瞭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城及廣大鄉村。11月26日,成立瞭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初步建立。根據地包括永順、大庸、桑植三縣的大部地區區和龍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五縣的部分地區,東西200餘公裡,南北120餘公裡,人口約50萬,建立瞭縣、區、鄉革命政權和共產黨的組織;主力紅軍由7000餘人發展到1.1萬餘人,並建立瞭獨立團、遊擊隊。2~8月,紅軍打破瞭國民黨軍80餘團的“圍剿”,保衛瞭根據地。9月,國民黨軍以130個團的兵力,對根據地進行新的“圍剿”。紅軍因多次尋戰未果,於11月19日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