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於牲畜維持生活營養需要和生產畜產品所需的飼料、飼草的生產和合理利用。飼料是畜牧業生產的基礎,其生產和利用對畜牧業發展關係極大。

  飼料種類 按其自然性質可分為:①植物性飼料。以農作物和牧草居多,是飼料的主要部分。②動物性飼料。如魚粉、骨粉、血粉以及其他一些動物加工品,是飼料的重要補充部分。③礦物質飼料。如食鹽、貝殼粉等,也是飼料的補充部分。④有機合成的飼料添加劑。如尿素、抗抗生素、石油蛋白加工制成的多維素等。按飼料構成可分為:①單一飼料。多由某種農產品加工制成,如玉米籽實經過破碎,秸稈經過切割制成的飼料。②配合飼料。由多種飼料按照一定配方制成的飼料,其中營養成份完全的稱全價配合飼料。按飼養目的不同提供的飼料可分為:①維持飼料。是為不生產的牲畜(如休閑的成年役用閹畜)提供的維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飼料。②生產飼料。為生產牲畜提供的能夠發揮其生產效力的飼料。此外,還有多種劃分,如青飼料、青儲飼料、多汁飼料;谷物飼料、草類飼料;熱能飼料、蛋白飼料等。

  飼料生產 飼料生產狀況因生產力水平的差異而有不同。在傳統農業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區多以種植業的副產品為飼料,專門用於生產飼料的土地不多;牧區則以天然草場牧草為飼料來源。農區和牧區都沒有或很少有由工業提供的飼料。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過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用於飼料生產的土地增加;天然草場逐步改良,並建立瞭人工草場;飼料工業按照科學配方生產的配合飼料的數量和品種均逐漸增多。在現代農業中,種植高產、優質青綠飼料和精飼料的栽培業發展起來;天然草場改良進一步發展,人工草場的面積進一步擴大,質量進一步提高;飼料工業提供的配合飼料數量更多,所含營養成份更合理,配制方法更先進。現代農業發展飼料生產的主要途徑是:①提高飼料生產的技術水平,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加強飼料基地和基本草場建設,不斷改善技術條件和生產管理,以擴大飼料地面積,提高飼料的單位面積產量和改進飼料的產品質量;②發展飼料工業,提高產品產量,改善產品質量。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和牲畜構成的不同,其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飼料利用 合理利用飼料是為瞭取得最大的技術效果和經濟效果。飼料利用技術效果的大小,主要表現為飼料報酬的高低;飼料利用經濟效果的大小,則主要表現為支出一定飼料費用獲得的畜產品收入的多少。飼料利用技術效果是飼料利用經濟效果的基礎,飼料利用的經濟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飼料利用技術的合理性。

  飼料報酬,指牲畜消耗一定量飼料所獲得的畜產品(如肉、奶、蛋、皮、毛、牲畜增重、產仔數)和牲畜提供的勞役。其計算公式為:

飼料報酬也可以獲得一定畜產品量耗費的飼料量來表示,稱為料肉(或奶、蛋等)比。其計算公式為:

飼料報酬還可以將畜產品量和飼料消耗量換算為能量單位大卡來計算,稱為飼料轉化率。因飼料種類多,所含營養成份差異大,牲畜提供勞役難以用實物量表示,折算為統一單位便於比較分析。計算飼料轉化率的公式為:

  在飼料生產水平不高,畜產品供求矛盾較大的情況下,用飼料報酬衡量飼料利用效果有重要意義。因為飼料報酬越高,表明單位飼料消耗提供的畜產品越多。

  在飼料生產水平較高,畜產品商品生產比較發達,為社會提供畜產品較多的情況下,通過飼料費用與畜產品收入的比較來衡量飼料利用效果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種比較,可以瞭解單位飼料費用獲得的畜產品收入的多少,或單位畜產品收入和支出的飼料費用的大小,作為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重要依據。其計算公式為:

  提高飼料利用技術效果的主要途徑是充分發揮飼料的可利用價值,包括:①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消化吸收率。主要是培育和選用優良飼料,提高飼料的加工技術水平,改善飼料儲存方法等。②多種飼料的合理配合。按照科學的飼料配方,配制適合不同牲畜需要的營養成份完全的飼料。③采用科學的喂飼方法。④保證草畜之間的供求平衡。

  提高飼料利用經濟效果的主要途徑是,在提高技術效果的基礎上做到:①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畜牧業的經營項目、銷售時間和銷售地點;②減少飼料從生產或購入到牲畜食用過程中的損耗;③在規定的飼料定額(各種牲畜所需的飼料標準)范圍內供給飼料;④飼料儲備量與飼料需要量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