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支出的對稱。指政府無償向居民和企業、事業以及其他單位供給財政資金。西方財政學按照財政支出是否與商品、勞務直接交換為標準進行財政支出的分類。是西方國傢政府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主要專案包括債務利息支出;對外國政府的捐贈和國際組織的繳納支出;對居民和企業的補助支出。

  經濟影響 表現有:①政府用以支付債務利息的資金取自稅收,但獲得利息的卻隻是政府債務的債權人。通過這一一轉移,國民收入發生瞭有利於債權人的變化。

  ②對國外政府的捐贈和對國際組織的繳納雖涉及的是國民收入的對外分配,會使支出國居民所支配的國民收入少於其所創造的國民收入,但對國民收入在本國居民間的分配格局影響不大,在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此類捐贈和繳款被記在“經常項目”的支出帳上。

  ③對居民的補貼支出,主要影響的是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一般說,補貼資金主要取自高收入的企業和居民,主要支出對象則是低收入的居民。通過這種“課稅—補貼”轉移過程,國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縮小,低收入、無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可能得到某種保證。這項補貼支出還可以間接影響社會生產。一是由於受補貼居民多屬低收入階層,所購買的生活資料一般是大眾消費品。因此,補貼支出增加將會增加對此類消費品的需求,進而刺激生產此類消費品的企業擴大生產、增加投資,繼而又會刺激生產有關原料和生產資料的企業擴大生產。二是高收入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低於低收入居民,國民收入從高收入居民向低收入居民轉移,會使全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提高,從而改變全社會的消費/儲蓄比例,進而對社會的投資率產生影響。

  ④對企業的補貼,包括常見的投資補貼,即為鼓勵企業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或短缺部門投資進行補貼;限價補貼,指對產品價格受政府限制的企業給予補貼,使其獲得等於甚至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虧損補貼,指對因價格或市場原因造成虧損的企業進行補貼,以維持就業和生產,並促其適應市場變化進行產業調整。這項補貼固然也直接改變瞭國民收入的分配狀況,但其主要影響卻在生產方面,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采取何種形式,均有刺激企業生產的作用。

  由於轉移支出具有單方面和無償的特征,西方很多學者把它與稅收相對照,稱之為“負的稅收”。稅收是居民和企業將資金無償轉移給政府,而轉移支出則是政府將資金無償轉移給居民和企業。這兩種轉移盡管方向相反,但都會影響政府和非政府經濟主體之間,以及非政府經濟主體之間的資金分配關系。正因為有這種共性,一些國傢常將稅收和轉移支出手段配合使用。

  發展趨勢 轉移支出在歷史上一直是西方許多國傢財政支出中占比重較小的一個支出類別,20世紀30年代以來,情況則發生瞭很大變化:①轉移支出特別是其中對居民的補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份額急劇增大,在有些國傢甚至占財政支出的一半或一半以上;②用於轉移支出的資金也穩定地由某些特定的稅收(如工薪稅)提供;③日益緊密地同政府的社會保障計劃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