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指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個部分。

  資本周轉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兩個部分。資本的流通時間即資本作為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在流通領域中運動所需要的時間。資本在流通領域中的運動,必然要經歷兩種形態變化,一是由貨幣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二是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因此,資本的流通時間也包括兩部分: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的時間,即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購買時間;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本的時間,即出售產品的銷售時間。在流通時間裡,資本隻是發生價值形態的變化,而不發生價值的增殖。

  資本在流通時間內,雖然不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不生產商品,也不生產剩餘價值。但流通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著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從而對資本的增殖產生很大的影響。流通時間愈短、資本周轉速度愈快,實現的剩餘價值也就愈多。

  在流通時間的兩個部分中,銷售時間是其中的決定性部分。因為,這種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是資本形態變化的最困難部分。其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市場供求狀況。在一般情況下,流通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以下因素:①產銷兩地之間的距離。兩地的距離與流通時間成反比,產地距離市場愈近,流通時間就愈短,反之,流通時間就愈長;②交通運輸的條件。交通運輸條件愈先進,產銷兩地之間的距離會相對縮短,流通時間就會愈短,反之就愈長;③商品價格的高低。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價格愈低,商品銷售就愈快,流通時間也就愈短;④商業信息靈通與否,對流通時間的長短也有影響。因此,資本傢為瞭實現商品中所包含的剩餘價值,總是千方百計地縮短流通時間,加速資本的再生產過程。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貨幣轉化為商品即勞動力和原材料、設備的購買,要比商品的銷售容易得多。但購買時間總是流通時間的必要組成部分。購買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①原料供應地距離的遠近,這一因素對購買時間的影響同對銷售時間的影響是一樣的。②原料供應的形式。有些原料,如棉花、羊毛等,生產有季節性,供應也有季節性。為著一次成批購進大量原料,資本傢必須逐步地把資幣積聚起來,這就延長瞭資本停留在貨幣形態上的時間。

  流通時間大部分是由銷售時間構成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生產擴大同勞動人民購買力的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使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形態變化的困難更趨加重,從而延長瞭流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