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蘭格

  波蘭經濟學傢和政治活動傢。

  生平和著作 蘭格早年在波蘭波茲南大學和亞蓋沃大學攻讀經濟學,後在亞蓋沃大學講授統計學。30年代,他作為洛克克菲勒基金會研究人員,從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並應邀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到波蘭,先後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國務委員會副主席、國傢經濟委員會主席、中央計劃統計學院院長、華沙大學教授等職,並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還曾任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主席,並是法國第戎大學名譽博士、荷蘭海牙社會研究院名譽院士和皇傢統計學會名譽會員。

  蘭格寫有大量經濟學著作和論文,涉獵的領域也比較廣泛。代表性的論著有:《研究經濟波動中的統計方法》(1931)、《社會主義經濟理論》(1936~1937)、《價格彈性與就業》(1944)、《統計學原理》(50年代初)、《資本主義為什麼不能解決不發達國傢的問題》(1957)、《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1958)、《經濟計量學導論》(1958)、《經濟發展、計劃與國際協作》(1961)、《最優決策》(1964)、《經濟控制論導論》(1965)等。

  經濟理論 蘭格30年代中期在和L.von米塞斯(1881~1973)、F.von哈耶克等人的論戰中,第一次提出瞭社會主義經濟的分散模型,即著名的“蘭格模型”。他通過對模型的分析,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價格不是隨意確立的,而是和自由競爭體制中的市場價格一樣具有客觀性質。蘭格把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開創瞭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機制運行的分析的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蘭格對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價格和就業問題進行瞭研究,他從L.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出發,通過對貨幣效應的分析,指出價格彈性隻有在特殊條件下才能導致自動維持或恢復生產要素的供求平衡,但他認為,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取得這種特殊條件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蘭格在把經濟計量學應用於計劃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把控制論方法應用於經濟研究方面,也作瞭不少開創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