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以黃金為貨幣金屬和實行金幣流通的貨幣制度的終結。它是資本主義貨幣制度危機長期發展的結果。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猛烈衝擊,是導致金本位制崩潰的直接原因。

  金本位制的特點 金本位制在19世紀和20世紀30年代以前曾普遍流行於資本主義國傢,其主要特點是:①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黃金作為貨幣單位;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作為基本的流通手段;其他金屬貨幣都居於輔幣的的地位;各種貨幣符號(如銀行券)可以參加流通,並可隨時自由地兌換為金幣。②黃金可以自由買賣和貯藏;黃金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自發調節流通中金幣的數量,使金幣的面值與金幣本身包含的黃金價值能夠保持一致和相對穩定。③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當時各國貨幣的匯率是按貨幣含金量的相互比率確定的,黃金在各國之間的自由轉移,使匯率受外匯供求關系而引起的波動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因此能保證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

  金本位制在資本主義國傢的廣泛流行,是與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瞭統治地位相適應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廣泛發展和商品流通在各國之間的不斷擴大,各國不同的貨幣制度越來越成為一種障礙,從而要求在世界范圍內有比較統一的貨幣制度,有單一的世界貨幣。而黃金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和特點,便逐漸成瞭各國統一采用的貨幣金屬,最終地具有瞭世界貨幣的職能。

  金銀復本位制向金本位制過渡 在實行金本位制以前,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傢實行的是金銀復本位制,其特點是金和銀都被確定為貨幣金屬,金幣和銀幣同時流通。但貨幣就其本性來說,是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的。兩種貨幣的同時存在,不但會使商品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價格,而且由於金、銀之間的價格對比在不斷變化,還會使商品流通和貨幣制度本身產生混亂。這就決定瞭金銀復本位制必然要向單一的本位制過渡。

  最早向金本位制過渡的是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英國。18世紀末,世界市場上的銀價下跌,金和銀的市場比價變成瞭1∶15.5,而英國法定的比價卻是1∶15.2,銀幣的法定價值高過瞭市場上的銀價。於是,白銀大量流入英國,並要求貨幣機構代鑄為銀幣,致使銀幣充斥於流通之中。金幣則與此相反,由於法定價值低於市場價值,大量金幣被熔為金塊在市場出售和輸往國外。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並限制銀幣每次的支付額不得超過25英鎊。這實際上是從金銀復本位開始瞭向單一金本位的過渡。1816年,英國正式頒佈瞭實行金本位制的法令。當時,英國是“世界工廠”和國際金融中心,英鎊在國際貿易和國際信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金本位制在英國的確立,對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圍的發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金本位制已在歐洲、南北美洲各國廣泛流行,隻有當時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少數國傢沒有實行。

  金本位制基礎的動搖 在金本位制被廣泛采用的同時,資本主義正處於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深,逐漸破壞瞭各國貨幣制度穩定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①由於帝國主義大國不斷加強對外侵略和掠奪,使世界上的黃金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國傢手中。大多數國傢日益缺乏黃金,從而動搖瞭這些國傢金本位制的基礎。②由於黃金是世界貨幣,帝國主義國傢為瞭準備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不僅在國外掠奪黃金,而且也在國內搜刮黃金,不斷增加黃金儲備,以滿足戰爭對廣泛采購各種軍用物資的需要。這就造成瞭黃金流通量的減少,使金本位制的穩定性遭到破壞。③為瞭滿足國傢財政開支不斷增長的需要,帝國主義國傢日益增加紙幣發行。不兌現的價值符號大大超過瞭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使金本位制遭受瞭巨大的沖擊。④為瞭使自己擁有的黃金不致大量外流,一些帝國主義國傢開始限制甚至禁止黃金的自由輸出,這也動搖瞭金本位制的基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上述因素對金本位制的沖擊加劇,金本位制在各國被停止實行。這實際上就是金本位制崩潰的開始。

  金本位制的蛻化及其最後崩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國傢曾試圖恢復金本位制。但在戰後的形勢下,要重新實行金幣流通已不可能。這樣,各國重新實行的隻能是蛻化瞭的金本位制,如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在金塊本位制下,雖然名義上仍以金幣作為本位貨幣,但實際流通的隻是紙幣和銀行券。銀行券已不能直接兌換金幣,而隻能向中央銀行兌換金塊。例如,英國在1925年規定,在用銀行券兌換黃金時,每次最低限度為400盎司的金塊,約值1700英鎊。法國1928年規定的最低兌現額則為215000法郎。這實際上是對兌換黃金實行限制。在金匯兌本位制下,同樣隻實行紙幣和銀行券流通,但銀行券不能與黃金兌現而隻能兌換外匯。由於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傢的貨幣都與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傢的貨幣有固定的比價,因此銀行券在換取外匯後能到國外去兌現金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德國和許多殖民地、附屬國實行的就是這種貨幣制度。

  這種蛻化瞭的金本位制已不具有金本位制原來的相對穩定性。由於不再實行金幣流通,通過黃金貯藏手段職能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已不存在。銀行券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已受到很大的限制,當銀行券過多時其退出流通的過程便受到瞭阻礙。金匯兌本位制使許多國傢的貨幣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隻要當一國的經濟和貨幣流通發生問題,就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國傢。所以,資本主義國傢試圖通過恢復金本位制來穩定貨幣流通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1929~1933年,資本主義國傢發生瞭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並引起瞭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信用危機從美國的證券市場價格猛跌開始,並迅速擴展到歐洲各國。奧地利、德國和英國都發生瞭銀行擠兌風潮。大批銀行因之破產倒閉。1931年7月,德國政府宣佈停止償付外債,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禁止黃金交易和黃金輸出,這標志著德國的金匯兌本位制從此結束。歐洲大陸國傢的銀行大批倒閉,使各國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從倫敦提走瞭將近半數的存款,英國的黃金大量外流,在這種情況下,1931年9月,英國不得不宣佈英鎊貶值,並被迫最終放棄瞭金本位制。一些以英鎊為基礎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傢,如印度、埃及、馬來亞等,也隨之放棄瞭金匯兌本位制。其後,愛爾蘭、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加拿大等國實行的各種金本位制都被放棄。

  1933年春,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刮回美國,擠兌使銀行大批破產。聯邦儲備銀行的黃金儲備一個月內減少瞭20%。美國政府被迫於3月6日宣佈停止銀行券兌現,4月19日又完全禁止銀行和私人貯存黃金和輸出黃金,5月政府將美元貶值41%,並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用國傢債券擔保發行通貨。這樣,美國實行金本位制的歷史也到此結束。最後放棄金本位制的是法國、瑞士、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一些歐洲國傢。它們直到1936年8~9月才先後宣佈放棄金本位制。至此,金本位制終於成為資本主義貨幣制度的歷史陳跡。

  金本位制崩潰後,資本主義國傢普遍實行瞭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各國貨幣雖然仍規定有含金量,但紙幣並不能要求兌現。紙幣流通制度的實施,為各國政府過度發行紙幣、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瞭方便之門。從此,資本主義國傢的貨幣制度已不再具有相對穩定性。通貨膨脹,匯率劇烈波動,使貨幣金融領域日益陷於動蕩和混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