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傑文茲

  英國經濟學傢、統計學傢和邏輯學傢,邊際效用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數理經濟學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利物浦一個鐵器商人傢庭。16歲時到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化學和生物學,並對工業經濟產生興趣。後因傢庭破產輟學。1853年去去澳大利亞的悉尼造幣廠任職,1857年開始自學政治經濟學。返回英國後,復學於倫敦大學學院,1860年畢業。1866年任曼徹斯特歐文斯學院邏輯學、道德哲學、政治經濟學教授。1876年轉任倫敦大學學院教授,1880年退職。兩年後在一次遊泳中溺死。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他還寫瞭一些關於數理經濟學、貨幣金融、經濟危機和經濟政策問題的論文,如《略論政治經濟學的一般數學理論》(1862)、《關於周期性商業波動的研究》(1884)等。此外,他還做過大量經濟資料統計和整理工作,寫過邏輯學著作。

  傑文斯是邊際效用價值論在英國的奠基者。他較系統地把邊際效用論與數學結合起來,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表述經濟范疇和規律,企圖建立一套新的“數理經濟學”理論體系。他的主要經濟理論“最後效用程度價值論”是在其《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中系統闡述的。傑文斯以主觀效用作為分析價值的基礎,認為物品對人能產生“快樂”和避免“痛苦”,因而具有效用,這種效用決定物品的價值。物品效用的大小從而價值的高低以人在不同情況下對苦樂的主觀估計的變化為轉移。但傑文斯不是一般地用主觀效用、而是以“最後效用程度”來解釋價值。他把一種物品的總效用和這種物品的一個部分在一定時間對一個人的效用區別開來。照他的看法,一種物品隨著其總量的不斷增加,該物品對人的每單位效用是遞減的,而最後增加的物品單位對人所提供的效用程度,即是最後效用程度。這種最後效用程度也就是人對物品增加到某一單位上所表現的需求強度,它直接關系到人的快樂和痛苦,和總效用相比,它對人的福利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它是決定和衡量物品價值的標準和尺度。這裡,最後效用程度不是指一批物品中最後一個增加單位所提供的效用量,而是指這個效用量和物品增量的比例。因此在傑文斯那裡,價值不具有任何客觀物質內容,而隻是一種主觀的數量關系。

  傑文斯片面地強調交換,他甚至把生產、分配和消費也看作交換的特殊形式。他把“最後效用程度”這一概念運用於分析交換。說明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是由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決定的。在他看來,買賣雙方互相交換商品時,究竟以多少自己的商品換取多少對方的商品,總是以對這兩種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的比較為依據,隻有當兩種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相等,從而使交換的結果對雙方都達到最大效用時,交換才是現實的、有益的。這實際是說,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決定瞭商品的交換比例。由此他提出一個“定理”:兩種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等於交換後雙方所有的這兩種商品量的“最後效用程度”比例的倒數。這就是說,交換後這兩種商品對雙方的最後效用程度與兩者的價格成比例。在這種情況下,交換即處於均衡狀態,買賣雙方都可以從交換中獲得最大滿足。傑文斯以數學公式說明這一點:設αb分別代表谷物和牛肉兩種商品的總量,xy分別代表這兩種商品的交換量,

代表這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價格),經過交換,這兩種商品對谷物所有者的“最後效用程度”分別為 ,對牛肉所有者的“最後效用程度”分別為 ,則交換達到均衡時, 。他認為,這個方程式決定交換的結果使雙方都得到最大利益。傑文斯這種建立在主觀虛構的數量均等基礎上的個人之間的交換“理論”,同實際社會經濟生活毫不相幹,而他卻進一步把它運用於解釋充滿競爭的整個社會的交換,則更加荒謬。

  傑文斯的“最後效用價值論”,實際就是借助於數學來表述的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它不僅以主觀心理范疇代替和取消瞭社會經濟關系,根本歪曲瞭價值概念,而且把價值說成是虛構的“交換比例”,完全取消瞭價值本身。傑文斯正是企圖以主觀心理的和數學的分析來否定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證明價值是由人的主觀心理決定的自然和永恒的范疇,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能夠按“比例”地進行交換,資本主義經濟能夠“均衡”地發展,從而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得到最大利益,而根本不存在社會經濟矛盾和階級利益的沖突。傑文斯的這一庸俗理論對其後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此外,傑文斯還以“太陽黑子”活動說明周期性經濟危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