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範疇。前者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流動狀態的勞動。後者亦稱死勞動,又稱過去勞動或物件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

  基本內容 任何社會的生產過程,總是活勞動按照預定目的消費生產資料,使之變成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新的使用價值的過程。為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必須有一定量量的活勞動,這個量是由適應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工藝學規定的。沒有活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隻不過是無用之物,因此,活勞動是使生產資料變成新的使用價值來保存和實現的唯一手段,體現勞動者是生產過程主體的決定性作用。在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就是物化勞動,是活勞動賴以發揮作用的必要的物質條件。若就生產過程的結果而言,產品生產出來瞭,勞動從活動形式轉入存在形式,轉入物的形式。

  在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中,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它作為新的勞動,不但物化成新的價值,還保存瞭原先存在於生產資料的價值並將其轉移到產品中去,馬克思把活勞動這一作用稱之為它的“自然恩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5頁)。物化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價值無論是商品形式還是貨幣形式都是一定量的物化勞動,區別僅在於,商品作為價值的物質載體,表明它物化瞭、積累瞭人類勞動,而在貨幣形式上,物化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至於商品的價值量,它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活勞動量,而不是勞動的物化形式。

  資本主義生產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關系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價值增殖過程。亦即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資本推動的活勞動是雇傭勞動,它在一個工作日內包含著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這兩個部分。馬克思說:“把價值看作隻是勞動時間的凝結,隻是物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作隻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隻是物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前,第23卷,第243頁)。活勞動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顛倒瞭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關系。工人是活勞動的承擔者,而資本按概念規定是物化勞動,即積累起來的、死的勞動。資本傢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監督工人勞動,使工人的活勞動從屬於他,並入同樣屬於他的各種形成產品的死勞動要素,進行剩餘價值的生產,這樣資本傢就把價值即過去的、物化的、死的勞動,變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變成資本。馬克思說:“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自己並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4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物化勞動統治活勞動,活勞動不過是物化勞動的一個有意識的器官,自行增殖的物化勞動與創造價值的活的勞動能力之間的對立,於是成為資本傢與雇傭工人之間對立的真正的內容。

  由於商品的價值包含加入商品的過去勞動的時間和活勞動的時間,勞動生產力(率)提高的規律,在於活勞動的份額減少,過去勞動的份額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總量減少,而所減少的活勞動要大於所增加的過去勞動。對資本主義來說,這一規律的適用范圍,不是在活勞動一般得到節約的時候,而是在從活勞動中節約下來的有酬部分大於過去勞動的追加部分的時候。雖然剩餘價值從而利潤隻能來自活勞動,來自可變資本的使用,但資本傢仍然認為,活勞動是他的生產費用中最需要縮減到最低限度的要素。所以,基於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追求和資本競爭的壓力,資本傢在直接使用活勞動時,力圖把它縮減為必要勞動,並且利用勞動的各種社會生產力來不斷縮減生產產品所必要的勞動,因而盡量節約直接使用的活勞動,也就是節約可變資本的支出,為此,資本傢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使不變資本形式的物化勞動,通過驅使人數較少的雇傭工人追加相對少的有酬的活勞動,就能創造較多的剩餘價值,保存並轉移較多的舊價值。這樣,必然會加劇活勞動與物化勞動之間亦即雇傭工人與資本傢之間的對抗性矛盾。

  社會主義生產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勞動生產力(率)提高的規律依然起作用,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以及物化勞動是價值的實體等原理,同樣適用於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由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被資本主義顛倒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關系,終於反歸於正。生產資料作為物化的勞動,隻是活勞動進行新的生產的手段,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主人,有必要與可能以全社會為范圍,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支配和運用生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