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國傢範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繫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國民經濟各部分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科學技術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保健事業等,雖然本身不是經濟部門,但是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社會主義國傢往往也將它們包括在國民經濟計劃的範圍之內。

>  形成和發展過程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的活動范圍日益擴大。在原始社會階段,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限於一個原始公社的狹小范圍。奴隸社會經濟活動的范圍也很有限,在歐洲古代有些奴隸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僅限於一個城市國傢(城邦)的范圍。封建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限於一個封建諸侯領地的范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一個國傢內部各方面的經濟聯系比較有限,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國民經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封建割據的消滅和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社會經濟活動才完全突破瞭封建地域的束縛,在整個資本主義國傢的范圍內發展起來。整個資本主義國傢在生產的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之間通過統一的國內市場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統一的國民經濟。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後,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在整個社會主義國傢的范圍內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經濟,這就出現瞭社會主義國民經濟。

  隨著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展,國民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在近代和現代國傢的國民經濟中,在一般情況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帶動瞭運輸業、建築業等的發展,然後商業和服務業也隨著發展起來,並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擴大,新的生產活動和非生產活動又不斷地分化出來,形成新的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因此,一個國傢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可以反映出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水平。

  不同性質的國民經濟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同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在這些經濟規律的作用下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所要求的各個部門之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配的比例,是在資本傢的劇烈競爭中,通過生產的混亂、巨大的波動和經濟危機而強制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對抗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和尖銳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沖突,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提供瞭必要和可能。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一種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不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之間、企業之間、人們之間的經濟聯系,仍然要通過商品的形式來實現。所以,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對於正確處理國民經濟各環節、各部門、各企業、各地區之間的矛盾,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搞活社會主義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保證更好地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著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