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24年,由美國銀行傢C.G.道威斯(1865~1951)所主持的協約國國際專傢委員會為德國制訂的賠款計畫。它於1924年8月16日經協約國倫敦會議正式通過,並於同年9月1日起生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和約規定戰敗國德國應償付巨額戰爭賠款。1923年,德國經濟瀕於崩潰,發生“賠款危機”,政局岌岌可危。協約國列強為防止資產階級德國的瓦解和社會主義革命向西方擴展,以及避免賠款和戰債化為烏有,乃制訂緩和當當時德國賠款困難的道威斯計劃。

  計劃的內容 ①大大削減近期德國的賠款數額,暫不規定賠款的總額和年限,隻規定前5個年度的賠款額,即1924~1925年度為10億馬克,以後逐年遞增,到1928~1929年度增至所謂“正常的”年支付額25億馬克。②規定賠款的來源:50%來自德國政府預算收入中的關稅和啤酒、煙草、砂糖及其他酒類的間接稅收入;11.6%來自運輸稅收入;26.4%來自鐵路公司的國有紅利收入;12%來自工業公司的國有紅利收入。德國的鐵路和稅收,則被置於協約國監督之下,以保證賠款的籌措。③法、比兩國自魯爾撤出占領軍,作為德國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並規定法國以後不得單獨對德國實行制裁。④德國可從美、英等國獲得貸款。第一批貸款為8億馬克(約合2億美元),此項貸款後稱為道威斯貸款或賠款貸款,供德國穩定通貨及償付賠款之用。⑤幫助德國推行貨幣改革(即發行新幣和收回業已喪失信用的舊幣),穩定通貨,以便利協約國得到德國賠款。同時規定由協約國的特設機構管理德國國傢銀行體系和貨幣流通業務。⑥由美、英、法、意、比五國組成撥送賠款委員會,監督德國政府履行支付賠款的義務。此外,這一計劃的制訂者還擅自把蘇聯劃為德國商品的銷售市場。

  作用 道威斯計劃是協約國列強幫助德國壟斷資本穩定國內局勢和逐步恢復其經濟軍事潛力的計劃,是它們榨取德國賠款並幫助外國資本主要是美國資本大舉滲入德國的計劃,是進一步奴役德國人民和反對社會主義蘇聯的計劃。它在當時受到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歡迎。

  由於執行道威斯計劃,德國得以穩定通貨,收回主要煤鋼基地魯爾,並從美、英等國獲得急需的大批貸款(1924~1929年共210億馬克,即為德國同期所支付賠款額的兩倍以上)。這對當時的德國壟斷資本實現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瞭重大作用。但到1929年,由於德國經濟狀況再度惡化,道威斯計劃便被新的賠款計劃即楊格計劃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