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帝國主義壓迫、剝削和奴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總體。它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形成 英國是歷史上佔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傢。但在自由貿易鼎盛時期的英國經濟學傢,卻主張英國不要在經濟上獨佔殖民地,而要在經濟上“解放”殖民地。因為當時的英國是“世界工廠”,其工業生產和航海貿易都沒有競爭的對手,與其耗費巨額費用來獨佔殖民地,倒不如在經濟上放棄這種獨佔,用自由貿貿易的方法來獲得利潤更為有利。

  上述情況,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生變化,這時資本主義已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美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工業生產開始趕上英國,英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直接受到挑戰。因此,英國首先開始將早就受其剝削的殖民地,用政治力量同英國宗主國即大不列顛聯系起來,以鞏固英國對它們的統治。其他帝國主義國傢占有的殖民地雖不像英國那麼多,同樣也都以政治力量維持各自的殖民地。19世紀最後二三十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和搶占殖民地的時期。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帝國主義國傢不僅直接占領許多殖民地,還控制瞭許多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被占領或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領土面積共達8940萬平方公裡,占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人口約9.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56%。這樣就形成瞭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

  殖民地對帝國主義的重要作用 帝國主義是極少數的“先進”國對世界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體系,殖民體系就是這個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帝國主義時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對宗主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①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國主義掠奪廉價原料的來源地,當所有的原料來源都被霸占以後,壟斷資本的統治才會鞏固。因此,對於可能發現的原料資源,對於今天無用明天可能有用的土地,壟斷組織都要盡力爭奪。②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國主義最有利的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壟斷資本集團在殖民地市場上,更容易用壟斷手段排除競爭者,保證和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③在幾個帝國主義強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還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殖民地是帝國主義賴以生存和維持統治的重要條件。帝國主義必然要爭奪世界領土,瘋狂掠奪殖民地,建立一個囊括全世界的殖民體系。

  社會後果 在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處於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地位。在農村,帝國主義勢力同原有的封建勢力相勾結,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土地的掠奪,殖民地形式的租佃關系的廣泛發展,種植園經濟對小生產的擠壓,高利貸的空前猖獗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畸形的單一經濟,附屬於帝國主義的壟斷資本,使農民群眾難於發展生產,甚至不能實現簡單再生產。在城市中,壟斷資本的剝削使初步發展的民族資本的積累受到破壞,民族市場日益狹小,民族資本的競爭條件和投資條件大大惡化,因而在發展上受到嚴重阻礙和限制。與此同時,外國資本的控制日益加強,並且壟斷瞭當地的工礦業、交通運輸和金融貿易,這樣就加深瞭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經濟上的依賴性,長期陷於落後的境地。

  帝國主義建立殖民體系帶來的社會後果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帝國主義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從屬於壟斷資本的利益,使經濟上的獨立發展受到扼制。另一方面,帝國主義通過資本輸出,在殖民地興建鐵路、礦山和工廠,客觀上促進瞭殖民地的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歷史發展上看,在特定的國際政治經濟條件下(如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危機時期),一些殖民地和落後國傢有可能爭得民族經濟獨立發展的機會。

  瓦解 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必然會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終於促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的鬥爭結成一條反帝統一戰線,造成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傢革命的勝利,摧毀瞭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陣地,極大地鼓舞瞭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一個又一個國傢從殖民主義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到80年代中期,已有一百多個新獨立的國傢出現,帝國主義的舊殖民體系已經瓦解。第三世界各國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經濟控制、滲透、侵略,使帝國主義國傢再也不能用舊的辦法繼續統治原來的殖民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壟斷資本主義國傢便實行新殖民主義,力圖控制已經獨立的新興國傢。但是,在第三世界國傢聲勢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鬥爭中,一切新老殖民主義者最終必然要遭到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