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帝國主義國傢強迫中國政府承諾或彼此協議,劃分中國的特定地區,以使該國享有排他性獨佔利益的一種侵略形式。勢力範圍或稱“利益範圍”。

  勢力範圍的劃分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英、法、德、俄、日等國,為要保證自己在中國的某一特定地區具有優先的、獨佔的權益,迫使中國承諾,不把這一地區的各種權益讓與他國;或者與自己的競爭對手協議,互相承認某一地區為對方的勢力範圍。1897年年3月和1898年4月,法國先後兩次迫使清政府以換文方式,應允海南島和毗鄰越南各省(實指雲南、廣東、廣西三省)不“讓予”他國。1898年2月,英國采取同樣方式,迫使清政府承諾“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予他國”。同年4月,中日間互換瞭不割讓福建與他國的照會。1896年6月《中俄密約》和繼之以《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章程》的訂立,以及1898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的成立,標志著俄德兩國分別把整個東北地區和山東全省,認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帝國主義各國間又通過各種方式,互相承認對方在某一地區享有特殊權益,或作出某種妥協。1896年1月,英法間達成協議,兩國均沾在中國雲南、四川兩省境內貿易諸利益。1898年9月,英德兩國銀行代表各秉承其本國政府的意旨,相互承認英國的利益范圍是長江流域,德國的利益范圍是山東全省以及與之毗鄰的黃河流域一些地帶。1899年4月,英國駐俄公使與俄國外交大臣互換照會,認定長城以北是俄國的利益范圍,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利益范圍。通過這些國際文書的約定,帝國主義列強悍然把中國劃分成為各該國勢力范圍的局面便形成瞭。大略地說,法以中國西南地區,俄以東北地區,英以長江流域,德、日兩國分別以山東和福建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

  某一帝國主義國傢在自己的勢力范圍裡力圖排除他國勢力侵入,同時,力謀使自己的勢力向他國的勢力范圍伸展。英國幾乎與承認長城以北為俄國勢力范圍的同時,取得瞭往東北延展的關內外鐵路的借款權益,德國一方面承認長江流域為英國勢力范圍,另一方面繼續執行“打入長江流域”的政策,就是兩個顯著的例子。

  勢力范圍的變動和消除 隨著帝國主義各國實力的消長,上述勢力范圍也有所變動。根據1905年《日俄和約》,日、俄兩國在擅自把東北地區劃分為所謂“南滿”、“北滿”的同時,互相承認俄國在“北滿”、日本在“南滿”的勢力范圍。從1907年起的六年間,兩國經三次密約,又把內蒙古地區作瞭劃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出兵山東,強占青島、膠州灣和膠濟鐵路,事實上取代德國把山東變成瞭自己的勢力范圍。

  帝國主義列強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以1922年華盛頓會議為標志,作瞭從劃分勢力范圍向著聯合壓迫的轉變;但由於歷史等原因,某些國傢在某些特定地區,仍留有特殊的勢力和影響。1924年5月,《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中載明:蘇聯政府聲明前俄帝國政府與中國所訂立的、以及與第三者所訂立的一切條約、協定等項,有妨礙中國主權及利益者,概為無效,予以廢止。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才最後消除。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