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和最後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係的社會化隨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新的變化,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

  列寧遵循K.馬克思和F.恩格斯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周密地研究瞭帝國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特點,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歷史階段,分析瞭這個階段的資本主義壟斷實質質,並論述瞭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他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指出,帝國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即“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體系。”同時,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瞭科學分析,指出瞭它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劃時代的發展。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通過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建立瞭與自己相適應的物質生產基礎,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確立,這時建立的是產業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資本可以在各企業或各部門間自由轉移,資本傢為瞭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而展開激烈競爭。這種競爭一方面迫使資本傢不斷通過資本積累改進生產技術和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加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以及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

  自由競爭的結局是大資本並吞中小資本,通過資本積聚和集中,形成生產集中,少數大企業的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份額日益增大,少數大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自由資本主義在19世紀60~70年代發展到瞭頂峰。此時,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大大加強瞭生產集中的進程,新煉鋼法的相繼發明,內燃機的采用,電力在工業中的應用,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鐵路的建設等,使生產技術出現巨大的變革和進步,引起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工業部門迅速興起,生產技術和工業結構的變化,使大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因為隻有大企業才有力量采用新技術,擴大經營,處於有利的經濟地位。在重工業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建立大企業,必需有巨額的資本積累,於是股份公司就應運而生,它突破瞭單個資本的局限,使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加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瞭生產集中,而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資本主義壟斷。

  結合成壟斷組織的必然性 19世紀最後30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社會生產和資本大量向少數大股份公司集中,使它們結合成壟斷組織,來操縱一個或幾個部門的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隻有當一個部門的生產集中到少數大公司手中以後,這種結合才有可能,在生產分散於眾多中小企業手中時是無法實現的。這種結合之所以成為客觀必然,則是由於:①生產集中於大公司,使大工業生產的擴大同市場狹小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結果是全面的生產過剩,利潤減少甚至消失,於是大工業傢就逐步組成壟斷集團以便調節生產。②大公司的資本數量大、固定資本比重高,使資本轉移和自由競爭受到阻礙。一些勢均力敵的大企業為瞭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不得不暫時妥協,結成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發展的三個時期 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表現為壟斷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這種發展大體上經歷瞭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當時自由競爭已發展到頂峰,壟斷隻是處於萌芽狀態。第二個時期是1873年危機之後到19世紀末。這次危機之後,卡特爾形式的壟斷組織有瞭廣泛的發展,但並不穩固,還隻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9世紀末的高漲,延續到1900~1903年經濟危機時期,這時卡特爾成瞭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壟斷組織已經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領域中居於統治地位。歐洲在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已經代替瞭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就世界范圍來看,“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到1898~1914年間先在歐美然後在亞洲最終形成瞭”(《列寧選集》第2卷,第884頁)。

  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和基本經濟特征

經濟實質 帝國主義的實質和最深厚的基礎是壟斷。帝國主義是作為一般資本主義基本特性的發展和直接繼續而成長起來的。但是,資本主義隻有發展到很高的階段,當它的某些基本特性發展為自己的對立物時,才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自由競爭是資本主義和一般商品生產的基本特性,壟斷則是自由競爭的對立物。當自由競爭在經濟生活中的決定地位被壟斷所取代時,自由資本主義才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控制某些產業部門的生產和流通,憑借這種壟斷地位通過壟斷價格和其他壟斷手段,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從本質上說,壟斷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推動下,日益增長的生產力要求承認它的社會本性。從而“迫使資本傢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34頁)。在生產社會化推動下的生產集中趨勢,首先導致股份公司的出現,進而導致壟斷聯合的產生。壟斷作為資本關系社會化的較高形式,是資本傢階級為適應生產社會化而被迫采取的。各類壟斷組織和各種壟斷方式都在不同方面反映瞭這一事實。同時,壟斷的形成又是資本傢追逐高額利潤的結果。因為,隻有資本主義壟斷才能保證少數大公司得以攫取最大限度利潤。在資本關系社會化和追逐高額壟斷利潤的要求下,通過生產集中,自由競爭發展為它的對立物,壟斷組織得以產生和發展,並在經濟生活中取得統治地位。這時,以壟斷作為經濟實質的帝國主義就必然到來。盡管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在壟斷組織的產生時期和主要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這隻是非本質的差別,由生產集中引起壟斷則是一般的和基本的規律。

  基本經濟特征 帝國主義的壟斷滲透於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條件,表現出帝國主義一定發展階段所具有的基本經濟特征。隨著壟斷本身的發展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作為現象形態的基本經濟特征也必然有所發展和變化。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概括為:“(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瞭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溶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瞭金融寡頭;(3)與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有瞭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傢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他在該書德、法文序言中指出這本著作的主要任務是“說明二十世紀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國主義大戰前夜,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在其國際相互關系上的總的情況。”他所指出的上述五個方面的特征正是這一總情況的概括,是20世紀初期即帝國主義形成初期的基本經濟特征。列寧提出的五個基本經濟特征為:

  ①生產集中和壟斷。在20世紀初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生產集中已達到很高的程度,生產部門中的壟斷組織已經廣泛存在。這個時期,按照大公司聯合的范圍和程度,壟斷組織可分成多種形式。最簡單的是短期價格協定,進一步是普遍發展的、主要是在生產部門內瓜分市場、規定產量和價格等的卡特爾,聯合采購原材料和銷售產品的辛迪加,高一級的形式則有統一掌管參加企業的業務和財務活動、以獨立的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托拉斯,還有以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為核心的不同部門企業結成聯合集團的康采恩。這些壟斷組織已成為經濟生活的主體。但是,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並不消除自由競爭,而是凌駕於這種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因而產生出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這就是說,壟斷雖占統治地位,但並不存在絕對的壟斷,不僅自由競爭仍然存在,而且產生瞭新形式的競爭,即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壟斷組織同非壟斷組織(局外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及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在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中,競爭的手段不隻是依靠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以降低成本,而主要是憑借各自實力,在掌握本部門的統治權、壟斷原料來源和銷售市場、壟斷交通工具和熟練勞動力、壟斷科學技術成果等方面進行鬥爭。在壟斷組織同局外企業進行的競爭中,壟斷組織是以剝奪對方所需原料、勞動力、運輸工具、銷售市場、信貸以及傾銷等手段,迫使對方處於屈從的地位。在壟斷組織內部,則存在著同一卡特爾或辛迪加的成員間為爭奪有利市場,占有更多產銷額,爭取有利的定價而進行的競爭,參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巨頭則為爭奪領導權和利潤份額而展開激烈鬥爭。這說明,由於壟斷組織實力強大,在壟斷條件下產生的競爭要比自由競爭階段規模較小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劇烈得多,這必然使得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更趨復雜和尖銳。

  ②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工業中生產的集中和壟斷形成工業壟斷資本的同時,銀行業的高度集中也在20世紀初期迅速發展,形成銀行業的壟斷,產生瞭銀行壟斷資本。這時銀行的作用發生瞭根本的變化,從普通的中介人變成瞭萬能的壟斷者,幾乎支配著所有資本傢和小業主的全部貨幣資本以及國內外大部分生產資料和原料的來源。工業和銀行業的壟斷資本互相滲透,彼此溶合或混合生長,形成瞭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即體現帝國主義時代壟斷統治的金融資本。這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傢中都形成瞭少數控制著銀行又控制著工業的最大資本傢和資本傢集團,即金融寡頭的統治。他們在經濟領域內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即通過購買“股票控制額”成為母公司,對子公司、孫公司層層建立統治。用參與制的辦法,金融寡頭就可以支配比自己的資本大十倍、百倍的他人資本,從而控制整個國民經濟。他們還進一步通過同政府進行“個人聯合”來控制整個國傢機器,使資產階級政府成為他們統治的工具。

  ③資本輸出。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在形成一國范圍壟斷統治的同時,還實行對外擴張,造成瞭少數帝國主義國傢金融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剝削和統治,使帝國主義成為金融資本統治下的世界體系。資本輸出主要是對經濟不發達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的資本輸出,成為經濟擴張的重要手段。自由競爭占統治時的特征是商品輸出,而壟斷占統治時的特征已是資本輸出。資本輸出是在20世紀初迅速發展起來的。在1870年前後,英、法、德、美、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對外投資隻有50億美元,1914年已增加到440億~480億美元。資本輸出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商品輸出,對外投資取得的收入大大超過對外貿易取得的收入。因此,進入壟斷階段,資本輸出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帝國主義條件下,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已積聚巨額壟斷利潤,少數最富的國傢通過國內外剝削已擁有巨大的貨幣資本。貨幣資本大量積聚,但在壟斷占統治地位的部門裡,獲得高額利潤的那些投資場所幾乎都已被占領。為瞭追逐高額壟斷利潤,過剩資本就會轉向國外,借以壟斷原料來源並帶動商品輸出。殖民地和附屬國經濟落後,不但工資、地價、原料價格較低,資本有機構成也低,因而利潤率高。這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把這些落後地區卷入瞭世界市場范圍,使這些地區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基礎設施也已開始建設,初步具備瞭投資條件。因此,在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初期,資本輸出就發展很快,它成瞭帝國主義國傢壓迫和奴役世界上大多數落後國傢和地區的堅實基礎。金融資本的勢力從國內擴展到國外,使帝國主義成為金融資本統治下的世界體系。

  ④國際壟斷同盟。金融資本的統治和資本輸出的發展,必然引起各國最大的壟斷組織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帝國主義國傢的壟斷組織首先控制國內的生產和流通,隨著資本輸出的猛增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它們又進而在國外激烈爭奪有利的投資場所、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這種鬥爭有時也會給一些壟斷組織帶來巨大損失。為瞭避免兩敗俱傷,在很多情況下,它們會改變鬥爭形式,取得暫時妥協,組成同盟,共同進行剝削。到20世紀初,國際壟斷同盟已有很大發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國際卡特爾。在1914年,締結正式協定的國際卡特爾已有116個,其中著名的有國際電氣卡特爾,國際鋁卡特爾和國際鋼軌卡特爾。它們跨越國界,開始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列寧把這種國際壟斷稱之為“超級壟斷”,它們按照實力對比來瓜分世界。由於這種實力對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而改變,必然要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

  ⑤瓜分殖民地。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金融資本統治的形成,帝國主義列強卷入瞭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因為,對於壟斷資本來說,殖民地有著不同於以往時代的特殊意義;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意義更為重要,同時,它又是帝國主義國傢資本輸出的有利場所。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掠取瞭將近2500萬平方公裡領土,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已淪為殖民地,總人口的56%已淪於殖民壓迫之下。隨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展開瞭重新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其中幾個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更為激烈,終於導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①這五個特征是互相聯系的,共同反映瞭帝國主義的壟斷實質;②從本質上看,前兩個特征所表明的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統治的確立,後三個特征所表明的資本輸出、國際壟斷同盟和瓜分殖民地,事實上都是20世紀初期國內和國際范圍內資本關系社會化的反映;③這五個特征反映瞭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資本國際化的水平、世界上大國爭霸的格局和舊殖民體系的現實。所以,列寧把“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作為帝國主義的簡短定義,這是就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而言的。聯系到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經濟在其國際相互關系上的總情況,他就進一步下瞭包括帝國主義基本特征的定義,即“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傢已把世界全部領土分割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頁)。

  當代的壟斷資本主義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產階級的國傢同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這樣結合的客觀基礎是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其目的是要保證資本盈利條件,特別是要維護壟斷組織和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標志著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當然,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與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幾乎是同時的。在壟斷資本主義初期階段以及隨後的發展時期,私人壟斷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體,私人壟斷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統治地位。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條件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著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上所說的基礎條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還沒有為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穩定發展提供足夠的基礎。因而它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時進時退的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生產的進一步社會化,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加劇,主要表現在:①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消費規模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加劇通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生存,迫使壟斷資本傢不得不求助於國傢幹預。②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要求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壟斷組織對高額利潤的追逐,使競爭帶來很大的破壞性,又使一些低利潤部門和落後地區缺乏投資,因而要求國傢幹預和調節。③社會化大生產所需巨額投資同私人壟斷資本積累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的空前發展,某些部門企業規模的空前擴大,要求基礎設施的迅速建設,均需巨額投資。在超過私人壟斷資本的能力和意願的情況下,就會要求國傢投資。④科學研究社會化同個別壟斷資本局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隨著科技進步而發展,國傢不得不承擔很大部分的開支。上述這些矛盾的發展,迫使國傢進一步同壟斷資本結合起來。當然,戰後世界范圍內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進瞭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進入50年代,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已取得巨大的穩定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國傢的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體現瞭帝國主義壟斷實質的新發展,也體現瞭資本關系社會化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國傢同壟斷資本的結合具有雙重涵義:一是國傢同壟斷資本直接結合,這就是國傢直接占有壟斷資本,使國傢成為國有壟斷資本的所有者,成為真正的總壟斷資本傢。二是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事實上這也就是國有壟斷資本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由於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結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國傢壟斷資本主義下的三種基本的資本形態:①國有壟斷資本,是國傢財政資金中轉化為資本的那個部分。②國傢和私人共有的壟斷資本,是作為總壟斷資本傢的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一個企業范圍內結合而形成的壟斷資本,它為國傢和私人壟斷資本傢所共有。③同國傢密切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是作為總壟斷資本傢的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范圍內結合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這種私人壟斷資本,盡管組織形式仍然保持舊貌,但實際上由於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論是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或分配方面都同國傢結合在一起,因而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私人壟斷資本,而是轉化為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資本形態瞭。

  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它的經濟實質是壟斷。在一般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這指的是私人壟斷,因為私人壟斷資本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但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私人壟斷就發展成為國傢壟斷,因為,上述三個具體形態的國傢壟斷資本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傢壟斷資本是社會化程度更高的壟斷資本。作為國傢壟斷資本一個組成部分的國有壟斷資本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傢通過財政手段從全社會集中起來的,其社會化程度顯然高於任何私人壟斷資本。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同國傢密切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由於能夠憑借國傢力量加速本身的積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瞭自己的社會化程度。

  戰後時期,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中所面臨的經濟政治條件也與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推動瞭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生產社會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舊的殖民體系宣告瓦解,國際上大國爭霸的格局有瞭很大改變,西歐政治經濟地位下降,超級大國爭霸成為國際政治中突出的問題。

  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特征的變化 帝國主義壟斷實質的發展、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使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特征發生瞭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①私人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雖則仍是客觀的現實,資本集中和私人壟斷也在發展,而且還出現瞭混合聯合企業這種壟斷組織的新形式,但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占主要統治地位的是國有壟斷資本,它已滲透到瞭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很難離開同國有資本的結合而單獨運行。②在資本輸出領域內,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大大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在資本輸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國主義國傢推行其國際政治經濟戰略和維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領國外市場和推動私人壟斷資本輸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壟斷資本的輸出,也通過國傢信貸、國傢對投資的保證、國傢對投資信息的提供,事實上已經同國傢緊密聯系在一起瞭。同時,由於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發展,資本輸出更多地集中在發達國傢之間。這部分資本輸出所體現的社會經濟關系,已不同於發達國傢對落後國傢和地區的資本輸出。③隨著私人企業資本輸出的發展,跨國壟斷組織獲得瞭廣泛的發展。這是當代國際壟斷的新的重要形式。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國際性已經不單單表現在流通領域,而且直接表現在生產領域,主要是發達國傢的生產領域。如今,在戰前盛行的國際卡特爾已經不是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和經濟國際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條件下,出現瞭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當代國際經濟、政治的格局下,這種趨勢表現為地區性一體化集團(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出現。這種一體化集團在內部實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調節,事實上是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化的高級形式。⑤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分割世界領土已成過去,新殖民主義代之而起。壟斷資產階級國傢和壟斷資本結合起來向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傢進行擴張和滲透,加深瞭帝國主義國傢同發展中國傢之間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義也是完全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緊密聯系的。

  由此可見,同壟斷實質的發展一樣,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也發生瞭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同帝國主義的壟斷實質有關,並且反映瞭資本關系社會化的歷史性發展,它們都同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條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列寧從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出發,曾對帝國主義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種特殊性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同前,第2卷,第883頁)。在闡明帝國主義的壟斷實質後,還須進一步分析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腐朽性或寄生性 帝國主義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義包括:由於壟斷而引起的停滯和腐朽的趨勢;資產階級食利階層的增長以及壟斷資本主義國傢成為寄生於廣大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食利國;在壟斷利潤收買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貴族這一階層,在此社會基礎上產生瞭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金融資本和壟斷到處都帶有統治的趨向而不是自由的趨向”(同前,第2卷,第839頁)。其中第一點,就是列寧指出的壟斷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勢,曾長期被誤解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和技術不可能再迅速發展瞭,必須予以澄清。

  其實,列寧在這方面的見解是極為明確的。它包括四個論點:①壟斷之所以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勢是因為在規定瞭壟斷價格的情況下,技術進步的動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壟斷在經濟上可能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殖民地壟斷可以保證高額利潤,因而也起瞭削弱技術進步動因的作用。②壟斷不能全面長久地排除競爭,為瞭在競爭中獲勝,為瞭追逐高額利潤,壟斷企業就要用改良技術的辦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趨勢並不排除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某些部門、某些國傢、某些時期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發展趨勢,時而表現出停滯趨勢,但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④壟斷特有的停滯和腐朽趨勢始終在發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時期會占上風。從以上論點中並不能得出停滯腐朽趨勢等同於技術不可能再迅速發展的結論。一方面,壟斷對技術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許多事例都已說明瞭這一點;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對技術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因素。因為,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科技發展、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生產和積累規模的擴大、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的發展,都是同壟斷競爭、生產集中、聯合制和專業分工等等的發展分不開的。列寧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就已經明確指出競爭以及技術發明和改良的社會化的作用。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也說明瞭這一點。

  帝國主義時期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比過去快得多。這是符合歷史發展進程的。應當從生產力本身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對生產力的反作用這二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並且要註意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就生產力來看,這是因為它的發展具有延續性,並存在加速的趨勢。但它的發展並非直線上升,隨著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個時期可能出現特別迅速的發展。再就生產關系來看,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界限內是在不斷調整的。體現這種調整的主要是資本關系的社會化,它會在逐漸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一個時期的集中變化,這時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當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就表明壟斷這種資本關系社會化的較高形式,是較能容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的。隨著壟斷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又要求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來代替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在它們的轉變過程中,生產關系進一步社會化的反作用都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推動作用。這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比過去快得多的原因。但這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進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極限。而且,既然立足於資本主義的基礎上,這種社會化的利益必然為少數資本巨頭所占有,從而加深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當資本關系被推到瞭頂點,是要發生變革的,正因為如此壟斷資本主義必將走到自己的盡頭。

  應當看到,在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確實存在兩種趨勢,時而發展趨勢占上風,時而停滯趨勢占上風。在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期(1890~1913),發展是比較迅速的;接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經濟增長率顯著下降,停滯趨勢占瞭上風;而戰後的1948~1973年期間,增長率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空前的,發展趨勢又占瞭上風;此後,從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轉入停滯膨脹階段,停滯趨勢又占上風。所以,從根本上看,停滯腐朽的趨勢來源於壟斷。不過,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它又增加瞭新的內容。例如,為瞭減輕生產過剩的壓力而毀掉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為瞭保證高額壟斷利潤而進行的經濟軍事化,還有與壟斷資本主義矛盾加劇相聯系的經濟危機頻繁和自然資源的浪費等,這種趨勢始終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則取決於它對抵消因素之間的消長變化。

  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在經濟上還表現為龐大的食利者階層和食利國的形成。在壟斷階段,大量的貨幣資本集中在金融資本傢的手中,這種狀況大大地促進瞭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隨著資本輸出的發展,少數富強國傢成為食利國、高利貸國。它們享有高額壟斷利潤,因而有可能收買無產階級上層、培植工人貴族,分裂工人隊伍。這樣就形成瞭機會主義的社會基礎。

  列寧把壟斷實質、寄生性和垂死性作為帝國主義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特殊性的三個方面,其中垂死性是著重從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來說的。它說明,帝國主義是資本關系社會化的最高階段,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矛盾的加劇,使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的社會制度過渡的經濟條件業已成熟。這就決定瞭帝國主義時代必然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時代。

  垂死性與過渡性 列寧在他有關帝國主義的理論著作中,總是把垂死性同過渡性相提並論的。他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同前,第2卷,第843頁)。他對垂死的資本主義並未多作解釋,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瞭過渡性。他指出:“壟斷是從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的制度的過渡”,“帝國主義是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因為從資本主義中成長起來的壟斷已是資本主義的垂死狀態,是它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開始”(同前,第2卷,第808頁、第884頁)。這說明壟斷的形成就意味著開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這就決定瞭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也是最後階段的歷史地位。關於這種過渡的內容,他又指出:“資本主義進到帝國主義階段,就使生產走到最全面的社會化,它不顧資本傢的願望與意識,可以說是把他們拖進一種從完全自由競爭過渡到完全社會化的新的社會制度”(同前,第2卷,第748頁)。這說明,因為生產已高度社會化,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關系正處於向完全社會化的社會主義過渡。

  列寧關於帝國主義過渡性、垂死性的論述,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資本關系社會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關系社會化的發展事實上意味著:①因為存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界限,這種社會化的發展,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就將被推到頂點,從而要發生變革;②既然是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剩餘價值規律就將要發生作用,使社會化的利益為少數的壟斷資本傢所獨占;③在社會化推動下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和社會性管理機構,客觀上就是為新制度準備瞭完備的物質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傢壟斷資本主義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入口”。當然,這隻是表示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已具備瞭客觀基礎。

  必然滅亡 馬克思在他對資本主義的論述中,曾反復指出發展物質生產力是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但這一任務是在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中實現的。這個任務的實現意味著更高級的生產方式的物質條件的具備。這樣,資本主義就在發展生產力中為自己安排瞭必然滅亡的命運。他說:“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是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資本正是以此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產形式創造物質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頁)。在帝國主義階段,生產已接近全面社會化,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已創造出來,同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對抗已極為尖銳,這一切就決定瞭人類社會最後一個剝削制度終將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科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