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培養戲劇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海市立劇校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戲劇傢李健吾、黃佐臨、顧仲彝倡議,並得到上海文藝界知名人士支援,籌建成立。顧仲彝、熊佛西先後任校長,吳仞之任教務主任。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劇校改名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實行院系調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與上海劇專合併,成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正式改名為上海戲劇學院,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直屬全國重點藝術院校,由熊佛西任院長。曾經任教的戲劇傢有李健吾、朱端鈞、吳仞之、趙銘彝、顧仲彝、孫浩然等。上海戲劇學院的任務是借鑒外國藝術經驗,發揚民族藝術傳統,結合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全國各話劇院(團)培養專業演員、導演、舞臺美術人才及創作幹部。為此,學院開設瞭一系列專業課和政治理論、外語、體育等通修課,並從1953年起多次邀請蘇聯專傢比較系統地講授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1959年,重建瞭戲劇文學系,1962年,創辦導演系,至此,系科設置發展為表演、導演、戲劇文學、舞臺美術4個系的完整建制,招收瞭本科生和各種類型的進修生。導演系本科學制6年,其餘各系均為4年。自1960年開始先後招收6期藏族班學員,培養瞭西藏第一代藏族話劇演員和舞臺美術工作者。

  上海戲劇學院把藝術創作實踐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演出瞭中外優秀劇作約110個劇目。建國初期由市立劇校師生集體創作的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美帝暴行圖》曾引起觀眾的強烈反應。1957年表演師資進修班在蘇聯專傢指導下排練的《無事生非》、《決裂》和1962年藏族班畢業生用藏語演出的《文成公主》都曾到北京進行匯報演出。1963年由教師陳耘創作的《年青的一代》在全國各地廣泛上演,受到文化部的獎勵。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停止招生7年。1976年以後,學院恢復瞭表演、導演、戲劇文學、舞臺美術4個系的建制,設立瞭話劇表演、話劇導演、戲劇文學、戲劇理論、舞臺美術設計、舞臺燈光、舞臺化妝等7個專業。同時繼續招收各種形式的專修班、進修班、少數民族班。1979年起,戲劇文學系、舞臺美術系先後招收戲劇理論與歷史以及舞臺美術研究3個學科專業的研究生;1981年,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授予單位。此外還第一次接受瞭美國和日本來我國進修的留學生。為瞭推動全院的學術研究,1978年重新出版中斷多年的《院報》(改名《戲劇藝術》)。1982年成立瞭“戲劇研究所”。1983年,由陳恭敏任院長。

上海戲劇學院

  進入80年代後,學院將原有專業中的話劇導演改為戲劇導演,陸續舉辦瞭戲曲導演進修班和電視導演進修班。在舞臺美術系本科增設瞭服裝專業。戲劇文學系開展瞭培養戲劇、影視創作人才的函授教育。

  截至1986年,上海戲劇學院為國傢培養瞭戲劇專門人才約4500名。教師隊伍中已形成學術骨幹力量,學院有教授4人,副教授41人,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他們開設的戲劇美學等新課程在國內產生瞭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