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莎士比亞

  英國詩人、戲劇傢。

  生平 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自耕農出身的雜貨商,曾任民政官官和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18歲時,同鄰鄉農傢女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婚。1585~1592年間他的情況不詳,被論者稱為“失去的年頭”。1585年後離開斯特拉特福,到倫敦謀生,1590年左右參加瞭劇團,開始瞭他的舞臺和創作生涯。1592年,劇作傢R.格林死前在《千悔得一智》中,模擬莎劇的臺詞來影射辱罵他,這證明他已取得瞭值得“大學才子”們羨慕、嫉妒的成就。1593~1594年,他創作出版瞭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先後獻給瞭年輕貴族索桑普頓伯爵。他還寫過一些雜詩和1609年出版的154首十四行詩。從1594年開始,他所在的劇團受內侍大臣庇護,稱為“宮廷大臣劇團”。1598年左右,他作為劇團股東同其他人合建瞭環球劇場,他以後的戲劇作品主要在這裡公演(後來大約1609年增加瞭“黑衣修士劇場”)。他自己也隨團進宮演出,偶爾還去大學和法律學校演戲;夏季或瘟疫流行,倫敦劇場停演時,就到外省演出。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瞭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禦前侍從。1612年左右他告別倫敦回到傢鄉定居。1616年4月23日病逝,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創作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瞭37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38部),還寫有2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瞭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瞭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瞭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象、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活動可分3個階段:1590~1601年,主要是富於樂觀精神和鮮明信念的英國歷史劇和喜劇;1601~1608年,多是反映深刻矛盾,表現懷疑情緒的大悲劇、“陰暗的喜劇”和羅馬劇;1608年以後,則是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第一階段 9部英國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歷史劇除《約翰王》(1596~1597)寫13世紀歷史之外,其餘8部所展現的是14~15世紀百餘年間的重大史實,形成瞭兩個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1590~1591)和《理查三世》(1592),寫英法百年戰爭和封建內戰期間的分裂與苦難、凱德起義和王朝更替,中心內容表現貴族不和造成對外戰事失敗、民族英雄犧牲、長達30年的玫瑰之戰和人民的苦難。藝術上,前3劇中有動人的片斷,但人物刻畫簡單,結構松散。《理查三世》(1592~1593)以主人公貫穿全劇,形象鮮明,含悲劇性。後寫的4部曲《理查二世》(1595~1596)、《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8~1599),寫理查二世寡德無能,被堂弟篡奪瞭王位;亨利四世平復各路叛逆諸侯,但因背負篡位的罪愆,內心不安;一向放蕩的太子繼位之後執政嚴明,與法國作戰取勝並聯姻,獲得瞭疆土與榮譽,他代表莎士比亞的“理想君主”。這些歷史劇都反映瞭新興階級對社會安定和國傢統一富強的強烈要求,其中《亨利四世》上下篇成就最高,除廣闊的平民社會圖景之外,更創造瞭福斯泰夫的不朽形象,使歷史題材充滿喜劇性。

《理查三世》劇照

  最早的4出喜劇,是大膽模仿與多方面嘗試的成果,為後6出成熟的“莎士比亞式”浪漫喜劇奠定瞭基礎。《錯誤的喜劇》(1592~1593)模仿羅馬劇作傢普勞圖斯的《孿生子》,但增加瞭一對孿生仆人,使鬧劇的誤會穿插更加機敏,同時摻入瞭抒情和悲傷因素。《馴悍記》(1593~1594)表現出可笑而又高明的馴悍手法,並以妻子的順服顯示愛情及美好夫妻關系的勝利。《愛的徒勞》(1594)用自創的情節,嘲諷君臣四人發誓治學不親女色卻又陷入情網,來反對禁欲主義。《維洛那二紳士》(1594~1595)借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和友誼的糾葛,提倡忠貞不二的情操。劇中朗斯與狗是著名的醜角戲。在6部成熟的喜劇中,《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600~1601)是惟一以英國現實為背景的、寫市民下層婦女揭穿沒落騎士福斯塔夫“求愛”騙錢的戲。其餘5出,《仲夏夜之夢》(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無事生非》(1598~1599)、《皆大歡喜》(1599~1600)和《第十二夜》(1600)均以貴族青年相愛,經過波折和困難終於完婚的經歷為題材,宣揚真摯的友誼與愛情以及為幸福奮鬥的勇氣。通常是以大自然或理想境界為背景,借以對比不稱人意的現實環境。主人公當中以新型少女最為突出,她們在爭取自由和愛情的行動中顯示瞭完美的個性、耐心、機智和語言光彩。圍繞中心人物的是小醜、手工匠、警察、鄉巴佬等“怪僻平民”,使人更加感到“快樂英國……黃金時代”的風貌。常見的情節是對抗傢長嚴命或其他厄運、女扮男裝、誤會隔閡等,然而各劇的獨特成就,壓倒雷同感。《仲夏夜之夢》的月光、魔法、情人們的撲朔迷離,使全劇富於詩意和動作性。工匠們串戲的滑稽表演,增添瞭有趣的對比。《無事生非》突出瞭次要情節中男女主人公從不愛到愛的轉變,表現瞭人物的聰明機智和內在力量。愚蠢而滑稽的警察道勃雷又是莎劇中不朽的醜角形象。《皆大歡喜》除動人的羅瑟林和奧蘭多之外,憂鬱者傑克斯、宮廷弄人試金石、失勢公爵和隨從們的林中生活以及“阿登”的田園風光,都是傑出的喜劇藝術創造。此外,幾條線索、幾對情人的穿插搭配,歡樂嬉戲中的至情、機智與人生體驗,都令人喜愛。莎士比亞成熟的喜劇也溫和地揭露醜惡現象。《威尼斯商人》在描繪波希霞的愛情、智慧與美德的同時,更借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強索一磅肉的情節,來反對仇恨與報復,批評基督教徒的民族歧視。夏洛克具有超出劇本范圍的悲劇色彩和生命力。《第十二夜》除寫忠誠的愛情和嘲笑耽於幻想和感傷的貴族男女之外,也借大管傢馬伏裡奧的思想行為,嘲諷瞭清教徒的虛偽驕矜。劇本以孿生誤認、傻騎士求婚、多重的惡作劇等次要情節,制造適合節日的熱鬧歡樂氣氛,但也讓小醜流露出悲涼情緒。

《第十二夜》劇照

  屬於第一階段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1594)是仿效羅馬流血悲劇的嘗試。《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1595)是完全不同的抒情悲劇,它以仇傢兒女相愛而殉情的故事,來歌頌堅貞的愛情,反對封建世仇和宗法勢力。劇中喜劇性人物穿插以及兩傢合好的結局,表現瞭樂觀精神。

《無事生非》演出說明書

《哈姆雷特》劇照

  第二階段 3部羅馬戲、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羅馬戲是從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取材的歷史劇。1599~1600年的《尤利烏斯·凱撒》寫品格高貴但不切實際的佈魯特斯,因執著於共和主義理想,受人利用,參與瞭殺害凱撒的陰謀,造成國傢與個人的悲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1607)寫羅馬統帥安東尼因熱戀迷人的埃及女王、在權勢鬥爭中失策而被對手奧格斯特擊敗的故事。此劇結構不甚緊湊,但規模宏大,詩的語言昂揚動人,同名主人公英勇過人,卻無比狂傲,他被逐後投敵叛國並帶兵圍攻羅馬,終被母親勸阻,放棄復仇而死於敵手。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1601)、《奧賽羅》(1604~1605)、《李爾王》(1605~1606)、《麥克白》(1605~1606),標志西方悲劇發展的新階段。亞裡士多德認為希臘悲劇“主要是為瞭模仿行動,才去模仿行動中的人”(《詩學》),莎劇則著重描繪處於特殊情境的悲劇主人公同敵對勢力的沖突以及內心的折磨或鬥爭,借以展示人生價值和現實本質,反映莎士比亞對時代的深刻感受和思索。《哈姆雷特》裡的丹麥王子理想崇高,耽於思索。他接受父王幽靈的命令,必須承擔起復仇重任,除掉那殺父娶母和篡位的叔父。他看到瞭“人性”的墮落和世界的黑暗,深感“時代脫節”瞭,想要“重整乾坤”。他這崇高但又虛妄的理想和一味沉思、憂鬱的情緒,加上孤單的處境和行動方式,使他不能不在裝瘋和企圖復仇的同時,一再懷疑、自責和拖延。他借演戲證實瞭國王有罪,卻放棄瞭復仇的機會,又因誤殺大臣使自己陷入被動情勢。盡管他靠機智扭轉瞭局面,卻終因稟性善良中計被刺,而隻在死前結果瞭丹麥元兇。莎士比亞運用復仇劇傳統,展現嶄新的典型和戲劇沖突,極其深刻地概括瞭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展現瞭人文主義者的苦悶和本身的局限性。

《奧賽羅》劇照

  《奧賽羅》描寫高貴純樸的黑人將軍同威尼斯貴族少女相愛成婚,誤中壞人奸計,扼殺瞭愛妻,在真相大白之後,自殺身亡。此劇在頌揚理想的人與愛情的同時,深刻揭露瞭極端個人主義的邪惡,創造瞭有巨大典型意義的伊阿古形象。該劇因結構緊湊、語言動人和戲劇性強而經常被搬演。

  《李爾王》是氣勢宏偉、哲理深邃的悲劇。生性狂暴自信的老王,因不諳世事,誤分國土而遭受瞭被剝奪一切、淪落荒郊的厄運。兩個大女兒的忘恩負義使他狂怒、悔恨以至瘋顛。但苦難卻帶來瞭新生,他從同情無傢可歸的乞丐開始,逐漸認清瞭世界與善惡。弄臣肯特和小女兒的忠誠與摯愛,使他領悟瞭愛和人生的真諦。莎士比亞在揭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殘酷現實和邪惡人性的同時,又肯定瞭人道主義關於仁愛和善良人性的思想觀點。他采用道德劇和寓言文學的手法使《李爾王》具有顯示“人生幻象”──普遍的人生坎坷與意義的特征。

《李爾王》劇照

  《麥克白》描寫瞭原來善良的蘇格蘭衛國英雄,由於個人野心和外界誘惑,犯下瞭弒君篡位的罪惡,日益加劇的不安、恐懼和迷信,使他從血腥走向血腥,直至受到討伐戰死的故事。麥克白道德精神的墮落,體現瞭邪惡欲望毀滅人性的主題。

  悲劇《雅典的泰門》借主人公的厄運抨擊忘恩負義和拜金狂。無比慷慨和輕信所謂友誼與至愛的泰門,在傢運沒落求助於人時,遭到冷遇,發現瞭人的貪婪無恥,從而成為逃避人群,悲憤至死的恨世者。論者多以為這是一出未完成的戲。

  3 出問題劇或稱陰暗的喜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約1602)、《終成眷屬》(1602~1603)、《一報還一報》(1604~1605),寫愛情與婚姻,但卻突出瞭愚行和社會陰暗面,因而既與同期的悲劇有所呼應,又以喜劇性或辛辣的嘲諷對應著劇中浪漫的情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通過特諾亞之戰和克瑞西達背叛愛情的情節,反映出時代、人性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在“第一對開本”中被放在歷史劇與悲劇之間,卻富於冷峻譏誚的喜劇性;《終成眷屬》寫美而有才的女主人公如何費盡心機去爭取一個出身高貴、狂妄膚淺的紈袴子弟的愛情。《量罪記》揭露法制的腐敗及偽君子的醜惡。聲言出巡,實則化裝私訪的維也納公爵,用計對抗瞭代理攝政者安哲魯濫用權威、執法犯法的行徑,挽救瞭受害的姐弟,最後制服瞭安哲魯。

  末期 4 部悲喜劇或傳奇劇。可能是為適應新的戲劇風尚和觀眾,末期的傳奇劇《泰爾親王佩裡克裡斯》(與旁人合寫,1608)、《辛白林》(1609~1610)、《冬天的故事》(1610~1611)和《暴風雨》(1611~1612),在內容與風格上起瞭變化,它們偏重的是曲折離奇的故事和浪漫情趣。盡管仍寫謀害篡位、欺凌妄斷等罪惡,但多以上天幹涉、惡人懺悔、施展魔法、失而復得等情節來實現大團圓的結局。《佩裡克裡斯》寫同名主人公失而復得其妻女的悲歡離合。《辛白林》中英國古代國王失去兩位王子和女兒女婿,終於在他們幫助下,擊敗羅馬入侵者而重新團圓,曾受壞人暗算的女兒女婿也破鏡重圓。《冬天的故事》寫一國王猜忌王後不貞,受上天與良心懲處,最後團圓。4出戲中情節集中的《暴風雨》曾被視為莎士比亞向戲劇告別的作品。它取材於時事小冊子,主人公奴役卡列班的內容反映瞭初期資本主義殖民活動,有特殊價值。劇本描寫被弟弟驅逐、逃往荒島10餘年的米蘭公爵,不僅能用魔法駕馭精靈和妖魔,而且掀起瞭狂風把仇人們的船隻攝至荒島。最後他寬恕瞭表現悔改的仇人,恢復瞭爵位,使女兒同王子成親。此劇的詩、歌十分精妙,采用瞭宮廷假面舞的因素並賦有哲理和睿智。

《冬天的故事》劇照

《亨利八世》劇照

  莎士比亞最後與弗萊徹合作寫瞭《兩位貴親》(1611~1612)和歷史劇《亨利八世》(1613上演)。近年來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瞭《兩位貴親》。

  莎士比亞和劇場藝術 莎士比亞同劇團劇場有20餘載親密關系,於編劇之外,也曾演戲導戲。他擔任過B.瓊森喜劇和悲劇中的角色;傳說飾演過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和老仆亞當;教導過約翰·羅文表演亨利八世。他寫戲時常想著具體的演員,因此腳本中有演員名字代替角色名稱的情況。哈姆雷特對伶人的指教,反映莎士比亞既有明確的演戲目的又有嚴格的戲劇表演觀。他重視臺詞的聲調、表演的姿勢、語言和行動的相互配合;反對表演過火或平淡不足,強調自然與適度。他的戲劇主人公在內外沖突中不時地激發情感和發展變化,這要求於演員的是身心雙方的體驗和表現。“莎士比亞戲劇裡最初五種男性類型,到頭來又增加瞭一倍”,他的“劇團乃是一個正規的表演學校”。他的劇作說明他深知著名悲劇演員J.伯比奇的才能;能分辨醜角演員如W.坎普和羅伯特·阿敏的不同特性。他因當時女角由童伶飾演的傳統,而常突出人物的機智活潑不去渲染情欲。莎士比亞所創造的大量不同的具有鮮明性格和復雜內心世界的悲喜劇角色,給他當代和後代演員施展和錘煉藝術才能提供瞭廣闊的天地。

  莎士比亞寫戲不忘劇場和演出效果。從其劇作的情節結構、場景更替與對比,可以看出他善於利用當時劇場多種表演區(外臺、內臺、高臺、左右兩側的樓窗、“天頂”和臺板活門等)以及幾道帷幕的啟閉,來保持戲劇行動的流動性和連貫性,充分發揮時空自由而又加以控制(制造和消除指定的地點)以符合兩小時左右演完全劇的要求。他的劇本常有少而精的舞臺指示,臺詞也常包含著動作和調度等導演性指示。他用詩文描繪景色、渲染氣氛並且以多種樂器音響和抒情歌曲、舞蹈、啞劇等來豐富審美作用,加強或深化戲劇效果。

  莎士比亞力求吸引各類觀眾,特別是較有教養的觀眾。除著重幽默機智、巧妙的雙關語、插科打諢,甚至粗鄙野語之外,也設計宏偉壯觀的場景與行列以及刺激性強的兇殺戰役等。他深知其舞臺的簡陋而要求觀眾調動想象力;在講求詩意與加深思想和哲理意味方面,不遷就一般觀眾的水平。他繼承瞭已有的通俗戲劇傳統,同時吸取瞭意大利和英國宮廷貴族的藝術趣味。

  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與傳播 在英國,絕大部分莎劇一直上演到1642年劇場關閉。復辟時期,由於法國式悲喜劇和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莎劇受到冷落,並被任意改動,如喜劇被改為短小的娛樂節目,悲劇遭到“澄清”。1678~1682年因政治氣候關系,出現瞭一批莎士比亞悲劇改編本。

  18世紀前期人們開始重視原劇,上演莎劇常用壯觀場景和現成佈景。有些重要的莎劇演員逐漸扭轉瞭造作的朗誦與表演方式,但仍炫耀服裝。19世紀演出的風格趨向宏偉寫真,如力求采用具有歷史和考古準確性的服裝背景。當時的莎劇評論有助於演出時恢復原有腳本和情節。18~19世紀英國著名莎士比亞戲劇男女演員D.加裡克、坎佈、S.K.席登斯以及後來的H.歐文等,創造瞭卓越的舞臺形象。他們的出國表演起到瞭向歐美各國傳播莎士比亞戲劇的作用。

1986年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

  1888年D.維特所繪天鵝劇場的草圖出版,人們開始思考莎劇原先演出的情況。W.波埃爾等,提倡以接近伊麗莎白劇場不用佈景的方式來演出莎劇。20世紀初葉以來,莎劇面臨瞭各種創新和所謂“現代化”試驗的命運,同時出現瞭商業性劇場、劇團的怪誕無聊的名堂。另一方面,一個重要趨勢是英國莎學專傢和評論者同劇場藝術傢都日益感到雙方合作互相啟發補充的必要,因而出現瞭一些上乘的演出。

  從17~19世紀,莎士比亞戲劇傳入瞭德、法、意、俄、北歐等國傢,引起瞭重視以至強烈反響。然後相繼傳入美國和世界各國。各種文學的譯本,演出實踐和評介,不同派別的莎學理論,以莎劇為依據的音樂、美術、舞蹈、歌劇、電影等作品的創作大量湧現,形成瞭世界文化交流發展中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除莎士比亞傢鄉成立瞭莎士比亞中心和莎士比亞戲劇節外,加拿大在安大略斯特拉特福、美國在康涅狄格州斯特拉特福和其他地區也確定瞭莎士比亞戲劇節。

  中國的莎士比亞譯著及演出 19世紀中葉到中國的傳教士介紹過莎士比亞的名字。其後,中國思想傢嚴復於1894、1897年,梁啟超於1902年,魯迅於1907年都在譯作中提到過他。他的戲劇,最初是通過對蘭姆《莎士比亞樂府》的譯述,介紹給中國人的。清末人士提出瞭重視“悲劇”的主張,曾以莎士比亞悲劇藝術作為依據。莎士比亞戲劇的譯本,從1921年田漢所譯的《哈姆雷特》開始,到1949年前,已近30種。曹未風計劃翻譯莎劇全集,先後譯完21種。朱生豪於同一時期,在條件倍極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翻譯,至病逝前,譯出27出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莎士比亞在中國的聲望日增,除在高等戲劇院校中開設莎劇課程和戲劇界、學術界開展瞭對莎劇和國外評著的介紹研究外,莎劇翻譯更受到重視。1954年朱生豪的3卷集經補充4種遺稿,出版瞭12卷31出戲的《莎士比亞戲劇集》;1978年,經過全面校訂,補譯瞭原缺的6出歷史劇和十四行詩、長詩及雜詩,再次出版瞭11卷的《莎士比亞全集》,作為對莎士比亞誕生400周年的重要紀念。在這前後,莎劇新譯本也相繼出版。

  1889、1902年,上海學生開始搬演莎劇故事和英語的《威尼斯商人》。1911年在上海春柳社演出過《女律師》和《奧賽羅》,是根據《吟邊燕語》改編的幕表劇。1913年上海新民社、稍後民鳴社都上演過《女律師》(別名《一磅肉》、《借債割肉》),並根據《哈姆雷特》(一說是《麥克白》)編出瞭《竊國賊》,借以諷刺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時又有一批改編莎劇故事的文明戲劇目出現,但其內容距離莎劇極遠。1921年,北京燕京大學女校青年會在協和醫院禮堂演出瞭《第十二夜》,受到觀者的好評。30年代,隨著譯本的出現,少數職業劇團、業餘劇團及南京國立戲劇學校先後演出瞭莎劇。40年代,其他劇種也開始試演莎士比亞劇作。

  1949年以來,全國各地先後演出瞭《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等13出莎劇。1983~1985年間中央戲劇學院成立瞭莎士比亞研究中心,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也在上海建立,吉林省也成立瞭莎士比亞學會。1986年4月幾個單位共同主辦瞭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在北京、上海兩地共演出瞭28臺莎劇,其中7臺是以不同戲曲劇種及話劇的形式出現的。這次活動對於介紹莎士比亞戲劇,提高我國戲劇創作、劇場藝術以及觀眾欣賞和知識水平,起到瞭良好作用。

  

參考書目

 方平:《和莎士比亞交個朋友吧》,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3。

 孫傢琇:《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1988。

 賀祥麟等:《莎士比亞研究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2。

 阿尼克斯特(蘇)著,安國梁譯:《莎士比亞評傳》,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