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技巧術語。動作指形體動作,是話劇演員實現舞臺行動、體現角色性格的創作手段之一。組織與選擇指演員扮演角色時運用動作這個創作手段的技能。

  動作的組織著重解決角色做什麼的問題。它的根據是角色的行動目的與生活邏輯。組織動作就是為瞭讓觀眾看清楚角色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演員在確定瞭角色的舞臺行動線索後,就要根據行動目的,結合臺詞中對動作的提示,以及字裏行間對動作的暗示,加上劇作傢寫在劇本中的動作指示,進行藝術想像,逐步琢磨錘煉煉成具體的舞臺動作的邏輯順序。這是演員體現角色現象的物質基礎,它應該與人物的情感的線索吻合,並能在演出時激起相應的內心體驗。這一創作過程一般在排演的初期階段中完成。

  動作的選擇著重解決角色怎樣做的問題。它的根據是角色的行為邏輯、性格邏輯。當從粗排進入細排階段時,演員應嚴格按角色性格要求推敲動作的做法。可以重新設計多種方案,在導演幫助下進行選擇,確定最佳方案;可以對原有動作進行修飾、去蕪取精、美化和強化,使其更為符合性格色彩;也可將生活中汲取來的典型性動作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以加強表現力與鮮明性,使角色個性突出、觀眾印象深刻。選擇動作需要精心設計,反復錘煉,達到掌握自如的程度,使觀眾看來好像自然流露。選擇定的動作又被組織進動作的邏輯順序之中。

  動作的組織與選擇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在創作過程中有時難分先後的重要創作環節。可以事先造型設計,在排演中通過實踐檢驗而確定最佳表現方式;也可以先從行動目的出發,在排演中即興適應、自然流露,事後再予整理選擇,修飾美化。經循環往復後達到內外統一,動作與性格邏輯一致的目標。但在理論上,常可見到有“從內到外”、“從外到內”之爭。前者主要追求情感表達的生動性,因為他們看到一些演員表演中有“設計的痕跡”;後者主要追求動作刻畫的準確性,因為他們看到另一些演員表演時缺乏個性化,表現力貧弱。但是中外古今優秀演員則不論其主張如何,在實踐中總是力求達到生動性與準確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