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雨果

  法國作傢。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藏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部下的將軍。雨果幼年曾隨從父親行軍到過義大利、西班牙等以風光明媚著稱的濱海地帶。11歲時,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居住在一所古老的修道院裏。雨果的的母親信奉舊教,擁護王室,在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對立的。青年時代的雨果同情保皇黨,反映出母親的保守立場對他的影響。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傢夏多佈裡昂。

  1819年,雨果和他的長兄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出瞭32期,其中大部分文稿都出自雨果的手筆。1822年發表《頌詩集》,歌頌王朝和天主教,獲得國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1823年,他的第一本小說《冰島魔王》問世。據雨果自稱,這部小說的情節全屬虛構,隻有一對青年的愛情是真實的寫照,因為雨果和傅謝小姐的婚姻,曾一度由於他母親的反對而幾乎破裂。1824年發表《新頌歌集》,1826年發表《頌詩與長歌》。這兩部詩集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瞭一些新的突破。1826年發表的小說《佈格·雅爾加》,描寫18世紀末法國殖民地聖多曼格島發生的以佈格·雅爾加為首的黑人暴動的事件。書中把黑人暴動描寫成為殘忍嗜殺,而對白人軍官則加以美化,說明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性質仍不免有所歪曲。

  最初,雨果對新興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並不感興趣,甚至不承認當時文壇上存在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分歧。後來他在《新頌歌集》的序言中承認分歧的存在,但卻又以調解人的姿態呼籲雙方攜手合作,直到1826年他才明確地支持浪漫主義;與此同時,他在政治上也開始從保皇主義立場轉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

雨果的最後手跡

  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克倫威爾系17世紀英國革命傢)和《克倫威爾》序言。劇本因不符合舞臺藝術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卻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本人亦因此而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從戲劇角度猛烈抨擊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擴大藝術表現的范圍,強調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題材,並提出對比的原則,認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過兩種不同的要素的對比形式而表現出來的,藝術的任務就在於再現這個對比。古典主義者卻違反瞭自然法則,隻描寫“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瞭“醜怪粗野”的一面。《序言》還提出藝術選擇的問題,認為藝術是自然的集中而強烈的表現,但不是它所要表現的事物本身;藝術的真實應該是一種高於現實的真實。為瞭做到這一點,藝術傢必須進行選擇;不是選擇“美”的東西,而是選擇具有特點的東西。《序言》提出瞭描寫地方色彩、韻文體優於散文體以及吸取普通語言等問題。《序言》還提出瞭基督教促使人類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看法,而藝術上的對比原則,便是根據基督教宣揚的善與惡是構成人的本性的兩種要素這一基本觀點提出的。《序言》強烈地反映瞭法國1830年革命前夕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公開決裂,對當時文學藝術的解放和發展產生瞭巨大的影響。

  1829年發表《東方吟》,表達瞭雨果對20年代希臘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同情。詩集除歌頌希臘獨立戰爭的主題以外,還描寫瞭地中海沿岸國傢的風土人情,但也有一些詩和所謂東方主題無關。詩集在語言、格律和描寫技巧方面所獲得的成就,表明雨果這時已是一個具有獨立風格的浪漫派詩人。同年還出版中篇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呼籲廢除死刑,是雨果的抽象人道主義思想最早的表現。1830年2月25日演出在法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劃時代的作品《愛爾那尼》。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而與國王抗爭的反封建暴君的故事。國王堂·卡爾洛先是一個封建暴君,後來又成為開明皇帝;強盜愛爾那尼原來和國王勢不兩立,後來又和他妥協,感恩戴德,他們之間的矛盾是通過騎士精神和封建榮譽觀念來解決的。盡管這種解決的辦法並不徹底,但劇本還是反映瞭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年輕一代對復辟王朝的不滿情緒和進行社會變革的迫切願望,因而劇本演出受到市民觀眾的熱列歡迎。同時在戲劇表現形式方面,雨果一反古典戲劇的慣例,大量采用奇情劇的手法,如喬裝、密室、毒藥、寶劍等,以加強舞臺效果,這也是劇本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愛爾那尼》都體現瞭《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的藝術必須獲得解放的中心思想。

  雨果熱情地迎接七月革命。他在《致年輕的法蘭西》一詩中贊揚革命的勝利,又在《贊美詩》中歌頌為革命英勇犧牲的戰士。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反映瞭20年代在法國盛行一時的歷史小說對雨果的影響。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寫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在街頭賣藝,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佛羅洛對她產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鐘人畸形兒卡西莫多夜間在街上攔路劫持,但愛斯梅拉爾達被弓箭隊隊長費比斯救出,她從此就愛上瞭這個輕薄的軍官。副主教趁這對男女幽會之際刺傷費比斯,並嫁禍於愛斯梅拉爾達,將她判處死刑。但是卡西莫多對她也懷著愛慕之情,遂將她從教堂前的刑場上搶走,藏在教堂頂樓上。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和流浪人為瞭營救愛斯梅拉爾達,圍攻聖母院。國王派費比斯率領騎兵前去鎮壓。混戰中,佛羅洛搶走瞭愛斯梅拉爾達,向她再一次進行威逼,但遭到拒絕。愛斯梅拉爾達終於落到官兵手裡。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將副主教從樓頂上推下摔死。當日卡西莫多即告失蹤。兩年後,人們在墓地發現他的屍骨和愛斯梅拉爾達的屍骨擁抱在一起。當人們想把他們分開時,已經是一堆灰燼。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塑造瞭佛羅洛和卡西莫多兩個主要人物形象,一個外形醜怪而心地善良,另一個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蠍,在揭露中古教會的黑暗與罪惡的同時,宣揚瞭仁慈與愛情創造奇跡的人道主義思想。但是經歷一場殘酷的搏鬥之後,美醜善惡同歸於盡,宿命論的思想傾向在這裡也是顯而易見的。雨果並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在長篇小說的序言中明確地告訴讀者,“這本書是在宿命論的思想基礎上寫出的”。

  1831年,雨果發表《秋葉集》。在這部描寫傢庭生活和個人心情的詩集裡,仍然可以讀到《為瞭窮人》和《朋友,最後一言!》這樣的詩篇,前者表達詩人對貧苦受難者的同情和憐憫,後者強調詩歌的戰鬥任務,要用剛毅雄健的音調代替柔和平靜的歌唱。1831年演出的《瑪麗蓉·德洛麥》,原名《黎塞留執政時期的一場決鬥》,於1829年寫成,但當時被禁止上演。女主人公瑪麗蓉·德洛麥是17世紀法國的名妓,化名瑪麗,與平民出身的狄傑傾心相愛,但她以前曾和青年貴族德·莎威利有過交往。狄傑和德·莎威利進行決鬥,兩人均被當時嚴禁決鬥的黎塞留首相判處死刑。瑪麗蓉不惜一切營救狄傑,使狄傑終於明白一度被他鄙視的瑪麗蓉忠實的愛情而諒解瞭她。1823年上演劇作《逍遙王》,演出頭一場即被禁止,因為劇本通過宮廷醜角蒂佈萊揭露瞭16世紀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左右親信荒淫無恥的行徑。在這以後,還演出瞭他的劇作《呂克萊斯·波爾吉》(1833)、《瑪麗·都鐸爾》(1833)和《昂傑羅》(1835)等同樣以反封建專制為主題的歷史奇情劇。中篇小說《窮漢克羅德》(1834),是雨果在19世紀60年代完成的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的前奏,在這裡作者提出工人犯罪的問題,幻想通過道德教育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在詩歌方面,1835至1840年,雨果發表瞭詩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其中有時事政治詩,有傢庭生活詩,有愛情詩、哲理詩和雜感詩,但描寫貧苦人傢的悲慘生活(《漫步偶見》),歌詠人類記憶的偉大意義(《阿南比阿的憂鬱》)和肯定詩人的崇高使命(《詩人的任務》)等主題占主要地位。此外如《夜聽海濤》和《海洋上的黑夜》等描寫海洋的篇章,也是在這時期首次出現的。

《巴黎聖母院》插圖

  1838年,上演劇作《呂伊·佈拉斯》。劇本以17世紀西班牙宮廷生活為背景。大臣堂·薩留斯特和皇後之間發生矛盾,大臣指使他的仆人呂伊·佈拉斯冒充貴族進宮騙取皇後的愛情,以圖報復。不料呂伊·佈拉斯和皇後一見鐘情。呂伊·佈拉斯當上首相,在皇後的支持下,決心革新政治,拯救危亡。最後呂伊·佈拉斯明白自己是主人玩弄陰謀的工具,憤極恨極,殺死堂·薩留斯特,自己亦服毒死在皇後的懷抱裡,得到皇後對他的諒解。“呂伊·佈拉斯就是人民”,人民能登上政治舞臺,反映雨果在政治思想上前進瞭一步。呂伊·佈拉斯在國事會議上譴責王公貴族,義正詞嚴,是40年代法國金融資產階級統治時期雨果在作品中借古諷今最生動的例子。但雨果這時還是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在政治上是搖擺不定的,這就導致他在稍後一個時期對七月王朝實行妥協,發表擁護君主立憲政體的演說和接受貴族院議員的職位。

  1842年發表的遊記《萊茵河》和1843年演出的劇本《衛戍官》,是雨果在1838至1842年間三次赴萊茵河流域旅行創作的成果。《衛戍官》取材於中世紀德國弗裡德裡希·巴巴羅薩皇帝的傳說,情節離奇,人物怪誕,特別是史詩氣氛過於濃厚,因而首次演出失敗。此後,雨果主要的活動是在政治方面。作為一個作傢,他沉默瞭將近10年,直到1848年六月革命後,特別是在1851年拿破侖第三政變後,他的創作生涯才又開始一個新的階段。

雨果和他的兒子

《悲慘世界》插圖

  1848年六月革命後,雨果日益堅決地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走向資產階級共和主義的政治立場。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發動政變,雨果參加共和黨人組織的反對政變的起義,並因此遭到迫害,開始瞭歷時19年的流亡生活。他最初在比利時首都避難,不久,由於比利時政府的幹涉,遷往英吉利海峽英屬澤西島;後又由於英國政府的幹涉,轉往格恩濟島,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第三垮臺,他才回到法國。他曾拒絕接受拿破侖第三的大赦。

  1852年雨果發表抨擊拿破侖第三政變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並寫成另一本政治小冊子《罪惡史》(1877)。1853年發表諷刺詩集《懲罰集》。詩集以拿破侖第三政變為中心題材,對拿破侖第三扼殺共和、背信棄義,作瞭辛辣的諷刺和詼諧的詈罵,表達瞭對政變中廣大受難者的同情和蒙受恥辱的法蘭西民族的悲憤以及正義終將抬頭、光明一定到來的樂觀信念。《懲罰集》在比利時首都出版,法國國內禁止銷售,但不久秘密流傳到巴黎,引起瞭強烈的反響。

  1856年發表詩集《靜觀集》,大部分詩篇寫於流亡時期,概括瞭作者從1830至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詩集的題材是多樣化的;有描寫民生疾苦的社會詩(《憂鬱之神》),有歌詠柔情脈脈的戀情詩(《來一支看不見的蘆管》),有探索宇宙人生之類的哲理詩(《陰影巨嘴的啟示》),有記述童年往事的傢庭詩(《弗伊揚丁故宅紀事》),也有士女雲集、春意盎然的華宴詩(《戴勒茲傢裡的宴會》)和為浪漫主義辯護的論戰詩(《對一份控訴狀的答辯》)等等。詩集中悼念他的大女兒萊奧波爾迪娜的篇章,如《贈維勒基野》,痛定思痛,感人至深,被視為法國抒情詩中的佳作。

  從1859年起,雨果開始發表史詩《歷代傳說》,共分三卷。作者的意圖,是要從神話、傳說、歷史中再現人類的發展過程,闡明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學觀點。詩集以巨大歷史畫幅,展現瞭作者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具體性和造型美,表達瞭詩人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詩篇的結構和故事情節的組織都極為嚴密。雨果還寫有《上帝》與《撒旦的末日》兩卷未完成的史詩作品,與《歷代傳說》相配合。前者是導言,後者是結論,《歷代傳說》則僅僅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巨著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雨果詩歌創作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也是法國詩歌史上光輝的一頁。

  1862年發表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原名《苦難的人們》)。這部小說開始寫於1845年,中間經過1848年革命和1851年路易·拿破侖政變的兩次耽擱,最後於1862年在佈魯塞爾出版,由原來的4部,補充修改成為現有的5部。主人公讓·華爾強是拿破侖時代的一個窮苦工人,因為偷瞭一塊面包,被捕判罪;幾次越獄,被判加刑,坐瞭19年的監牢。作品寫華爾強出獄後的經歷,他改名換姓,以發明制造寶石的方法而致富,並被推選為市長,救助被遺棄的不幸女子芳汀及其女兒柯賽蒂;後因不願加害於被誤認為久已失蹤的華爾強的一個慣賊,他毅然自首,再度入獄。小說還寫瞭他再度越獄後參加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街壘戰鬥以及放走一直追捕他的警官沙威爾,情節曲折。作者通過華爾強、芳汀、柯賽蒂等人物形象,廣泛反映瞭19世紀前半期法國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階層的悲慘遭遇,表達瞭對這些不幸的人們的深厚同情,同時也集中表達瞭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改革社會、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力圖通過華爾強這個中心人物,說明作為仁慈化身的米列爾主教精神的偉大,以及企圖用刑罪來消除社會罪惡的資產階級法律之無用。雨果深信,嚴刑峻法隻能使人性愈益敗壞,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藥。

《悲慘世界》插圖

  雨果在小說裡描述瞭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街壘戰鬥,歌頌瞭在戰鬥中視死如歸、為革命獻身的英雄們,表明人道主義者雨果有同情革命戰鬥的一面。雨果在小說裡還著重地描寫瞭著名的滑鐵盧戰役。

  1865年出版的《街頭與林際之歌》,是1859年夏季雨果在完成《歷代傳說》第1卷後去薩克島旅行期間寫的詩集,收入的是一些戀歌、風景詩和即興之作,沒有《歷代傳說》一類的大題材。但在這部詩集裡,仍然可以讀到《戰爭,六千年以來》這首反對侵略、渴望和平的詩。詩集大部分使用的是四行分段的八音節詩體,詩的篇幅都比較短,反映瞭《琺瑯與玉雕》的作者戈蒂耶對雨果的影響。

  1866年雨果發表《海上勞工》,描寫一個意志堅強的漁人吉利亞特戰勝瞭海洋的狂風惡浪和章魚暗礁,可是闖不過愛情這一關。他發現他的未婚妻戴呂舍特愛上青年牧師艾伯萊茲,在成全他們的美滿姻緣之後,自己懷著絕望的心情讓海潮淹沒而死。1869年發表的《笑面人》,是雨果在流亡期間寫的最後一部小說。小說以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社會為背景。主人公關伯倫是一個貴族的後裔,從小落入兒童販子之手,被毀容摧殘。後被心地善良的江湖客烏爾蘇斯收為義子,靠賣藝為生,並與烏爾蘇斯收留的一個瞎眼姑娘蒂相愛。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關伯倫得以恢復貴族爵位,但他卻拒絕接受這一骯臟的恩賜,寧願回到他的患難夥伴那裡去。這時蒂已身患重病,在她離開人世以後,關伯倫投海而死。在雨果的筆下,關伯倫和《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屬於同一類型。他們外形醜陋而內心純潔,但雨果卻賦予關伯倫更深刻的反抗意識。

《海上勞工》插圖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第三垮臺,雨果懷著悲喜交集的心情回到巴黎,立即投入保衛祖國的戰鬥。他發表演說,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捐款鑄造抗敵的大炮,並呼籲德國人民起來共同反對普魯士黷武主義者。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在佈魯塞爾,開始他對起義並不理解,把它看作是兄弟鬩墻之爭;但在起義遭到凡爾賽劊子手的殘酷鎮壓時,他又挺身而出,為公社辯護,呼籲全部赦免公社社員,並讓公社的流亡者在他的住宅裡避難。1872年出版的《兇年集》,表達瞭雨果在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插圖

  1874年雨果發表小說《九三年》,描寫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代地區反革命叛亂的事跡。共和國軍隊司令官郭文私自放瞭叛亂頭子朗特納克侯爵,後者是在逃竄時為瞭從火中救出三個小孩而被捕的。郭文這一行為,違反瞭革命的利益,軍事法庭將他判處死刑。但是判決和執行死刑的政務委員薛木爾登,由於思想發生矛盾,也就在郭文被處決的同一瞬間開槍自殺。作者在這裡宣揚瞭“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一個絕對的人道主義”的思想。

1881年慶祝雨果80壽辰的群眾集會

  雨果的其他作品,詩歌有《做祖父的藝術》、《教皇》、《至高的憐憫》、《信神的宗教與不信神的宗教》、《驢頌》、《精神的四種風向》、《百弦齊奏》、《傷心慘目之年》和《詩歌拾餘》;戲劇有《多爾格瑪達》和《自由劇作》;散文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見聞偶記》以及遊記、書札和日記等。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於巴黎,法蘭西舉國為他志哀。

  

參考書目

 A.Bellessort, V. Hugo,Essai sur son Oeuvre,Paris.

 F.Gregh,V. Hugo,savie,son Oeuvre,Paris,1954.

 J.Héugel,Essai sur la Philosophie de V. Hugo,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