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葉,隨著外國商品和資本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為瞭抵禦外國侵略和緩和人民的不滿,企圖實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力主改良的是密爾紮·阿卜杜勒(卡埃姆·瑪岡姆,1779~1836)和密爾紮·塔吉汗(1805~1852)。前者不僅是政治傢,而且也是開一代新風的散文作傢,他的散文內容充實,語言明快,擺脫瞭“印度體”的隱晦文風。

  19世紀下半葉,文學上的啟蒙者密爾紮·法塔赫·阿裏·阿洪德紮德德(阿洪道夫,1812~1878)和密爾紮·瑪利庫姆汗(1833~1908)二人,認為《薔薇園》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新時代應該創作適合人民要求的戲劇和小說。

  同一時期的著名作傢還有密爾紮·阿卡汗·克爾曼尼(1853~1896)、澤因爾·阿別金·莫拉基(1837~1910)以及塔裡波夫(1855~1910)等。阿卡汗寫過許多反對封建主義的政論文章,還寫過一本模仿《薔薇園》的故事集。塔裡波夫的主要著作是《阿赫麥德集》,這是一部批判當時社會弊病的作品。澤因爾·阿別金·莫拉基的《易卜拉欣·貝克遊記》是一部影響較大的作品,作者通過主人公對伊朗和外國的對比,揭露瞭伊朗社會的種種弊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廣泛傳播,文學創作也比以前更加真實地反映瞭人民的生活。

  1905至1911年伊朗爆發瞭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史稱“立憲運動”。它的基本目標是實行君主立憲,進行民主改革。隨著革命形勢不斷高漲,文學創作也出現瞭繁榮景象。著名詩人巴哈爾稱這一時期為革命時期,他認為“標志著這一時期特點的是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學”。

《天使號角》之一頁

  巴哈爾(1886~1951)生於伊朗東部馬什哈德市,早年以詩聞名,曾獲“詩人之王”的稱號。他是霍拉桑省立憲運動中的活躍人物,曾參加地下報紙《霍拉桑》的編輯工作。1909年主持出版伊朗民主黨刊物《新春》(後更名為《早春》)。巴哈爾的詩充滿瞭愛國主義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戰鬥精神,在形式和語言方面繼承瞭波斯詩歌的優秀傳統。

  這一時期另一位著名詩人是阿卜杜勒·卡賽姆·拉胡蒂(1887~1957),他生於西部城市克爾曼沙赫。在他的早期詩歌中反映瞭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在他的立憲運動時期的作品中,出現瞭為人民利益而戰鬥的民主戰士的形象。

  立憲運動時期興起一種短小精悍、尖銳潑辣的雜文,代表作傢有阿裡·阿克巴爾·德胡達(1879~1956)。他在詩文兩方面都有所創新。他的雜文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立憲運動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刊物是《天使號角》和《北風》。德胡達是《天使號角》的主編。這份刊物的發行人是賈杭吉爾汗。《北風》的主編及撰稿人是賽義德·阿什拉芙爾丁,主要刊載政治諷刺詩。

  伊朗文學在立憲運動時期,在反映人民的生活與鬥爭、譴責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等方面,其深度和廣度是空前的,同時,文學語言也更加接近人民大眾的口頭語。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伊朗現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巴列維王朝的禮薩國王執行高壓政策,取締進步書刊,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傢或被監禁流放,或逃亡國外。巴哈爾、阿列夫·卡茲文尼(1882~1934)、埃什基(1893~1924)以及法羅西·耶茲迪(1889~1939)等是這一時期伊朗現代詩歌戰鬥傳統的優秀代表,他們在黑暗的年代裡頑強地進行創作,堅持鬥爭,遭到各種迫害。

  同時期另外一批詩人的作品哀傷多於憤怒。他們筆下雖然不乏人間的不幸和痛苦,但缺少抗爭的勇氣和戰鬥的呼喚。他們的詩講究音律和詞藻,更多地從形式上繼承波斯古典詩歌的傳統。這類詩人的代表人物是伊拉治·密爾紮 (1874~1924)和帕爾溫·埃特薩米(1906~1941) 。尼瑪·尤什吉(1897~1960)是立憲運動以後文學革新派的代表,他主張用人民的語言表現人民的生活,在詩歌形式上提倡自由體詩。

  1921年,作傢賈瑪爾紮德(1895~  )發表瞭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故事集》。在《故事集》問世前後,伊朗出版瞭不少歷史小說和社會小說,歷史小說多寫帝王或英雄的文治武功,往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美化歷史人物(如胡斯拉維的《閃姆斯和突格拉》);社會小說多寫社會黑暗面,大多表現婦女的悲慘命運,有自然主義傾向(如莫沙菲格·卡澤米的《恐怖的德黑蘭》,1924)。《故事集》與這兩類小說不同之處在於著重描寫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並自覺地運用人民大眾的日常用語。

  30年代初,在德黑蘭出現瞭一個青年文學傢團體,稱為“拉貝”(即“四人會”)。它最初的成員有薩迪克·赫達亞特(1903~1951)、伯佐爾格·阿拉維(1904~ )、馬斯烏德·法爾紮德(1906~ )和密努。薩迪克·赫達亞特是伊朗現代著名作傢,他以創作短篇小說為主。早期創作受西方頹廢派的影響,帶有感傷色彩;後期創作(1941年後)明顯走向現實主義。他的兩部中篇小說《盲梟》和《哈吉老爺》獲得瞭世界聲譽。

  伯佐爾格·阿拉維是伊朗共產黨員,1937年被捕入獄,在獄中堅持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獄中札記》及《五十三人》。他的長篇小說《她的眼睛》(1952)反映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伊朗進步人士反對獨裁統治的鬥爭。穆罕默德·赫加澤(1900~1970)的主要作品有《胡瑪》、《帕裡切哈爾》、《淚》、《帕爾旺尼》、《澤巴》以及文學小品集《鏡子》、《沉思》、《微風》和《旋律》等。他的小說主要描寫上層社會婦女形象,主要思想傾向是宣揚在逆境中要退避忍讓,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的語言優美流暢,是規范化的現代波斯語。作傢阿路·阿赫邁德(1920~1971)與赫加澤的風格迥然不同,他對城鄉生活中的落後現象持批判態度,主要作品有《互訪》、《我們遭受的苦難》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伊朗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浪潮高漲,50年代初發展為聲勢浩大的石油國有化運動。1946年,在德黑蘭召開瞭第一次作傢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有著名詩人和作傢巴哈爾、尼瑪·尤什吉、薩迪克·赫達亞特、伯佐爾格·阿拉維、薩迪克·秋巴克、赫加澤等。大會從詩歌、散文和文藝批評等方面探討瞭伊朗現代文學發展問題。

《北風》之一頁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相繼出現瞭一批優秀的短篇小說,如薩迪克·赫達亞特的《明天》(1946),阿赫瑪德·薩迪克的《同志》(1952),奧密德的《白色地平線》,達裡亞的《反叛》(1952),伯佐爾格·阿拉維的《一個吉蘭農民》(1951)、《書簡及其他故事》(1952)和《水》(1952)等。

  1953年伊朗大資產階級和大封建主的代表穆罕默德·禮薩國王推翻瞭民族主義者摩薩臺的政府,鎮壓蓬勃開展的人民革命運動,出版事業和文學創作又一次遭到沉重打擊。1953年以後,西方偵探小說和色情作品開始在伊朗泛濫。

  60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出現瞭一批反映現實的長篇小說。這類作品如穆罕默德·阿裡·阿富汗尼的《阿胡夫人的丈夫》(1961)、賈瑪爾·米爾·薩迪基的《長夜漫漫》、薩迪克·秋巴克的《坦格斯坦人》和《頑石》等,特別是《阿胡夫人的丈夫》反映瞭伊朗婦女的不幸和宗法制的傢庭關系,出版後獲得廣泛註意和很高的評價,被認為是伊朗現代文學創作中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