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強生

  英國劇作傢、詩人、評論傢。出生在倫敦一個牧師傢庭,父親死於獄中,產業被信天主教的瑪麗女王充公。強生生於父親死後。後來母親改嫁瓦匠。他就學於著名的古代史學者坎姆登,並在他的資助下在威斯敏斯特學校讀書,獲得關於希臘、羅馬文文學的豐富知識,但未能入大學深造。後去佛蘭德參加反西班牙戰爭。1595年回英國,約在1597年開始當演員和劇作傢。1605年與查普曼和馬斯頓合作寫成《向東方去!》一劇,這時詹姆斯一世已繼位,因劇中誣蔑瞭蘇格蘭人,3個作者都被捕入獄,割去耳朵。在獄中瓊森改信天主教,但12年後又恢復國教信仰。他不時同其他劇作傢展開筆戰。但也有不少朋友,如莎士比亞。1618年詹姆斯一世頒給他年俸,他實際上成瞭英國第一個桂冠詩人。1628年成為倫敦市史官。死後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銘文是“罕見的本·瓊森”。

  瓊森是17世紀初期英國文壇的盟主,他博覽群書,希臘、羅馬、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和英國的作品,歷史、考古、語言著作,無不涉獵,被文學史傢稱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標準”作傢。

  瓊森的作品有戲劇18部(其中有少數未完成,也不包括與其他作傢合作的劇本),宮廷慶祝小品6篇,“假面音樂舞劇”31部,仿羅馬詩人的警句一卷,《森林》詩集15首,《灌木》詩集約百首,以及評論文集《木材,又稱關於人與物的發現》。他還翻譯瞭賀拉斯的《詩藝》和《短歌》,並著有《英文文法》。1616年他出版瞭《瓊森文集》,一個作傢生前出版自己的“全集”,這在英國文學史上是第一次。

  瓊森沒有象莎士比亞那樣以英國歷史為題材的歷史劇(他的《摩鐵莫的滅亡》隻寫瞭一幕),隻寫過兩部羅馬歷史悲劇《西亞努斯的覆滅》和《卡塔林的陰謀》。前者1603年上演,寫羅馬皇帝提比裡烏斯的寵臣西亞努斯覬覦皇位,殘酷殺害一系列阻礙他野心的人,但以失敗告終。作者反對追求權力的野心傢,也反對皇帝的腐敗。莎士比亞參加過此劇的演出。後一部作品於1611年上演,寫羅馬共和國後期主張集權的凱撒派和維護舊的共和制的西塞羅派之間的鬥爭。作者同情後一派。兩部作品都以忠實於歷史文獻著稱,但不損害人物情節的生動。前一部的藝術性尤高。

  瓊森寫瞭許多部喜劇,與莎士比亞不同,很少有浪漫田園色彩(《悲哀的牧人》屬於田園劇類型,題材類似假面劇),絕大部分屬於社會諷刺性質,以倫敦市民和宮廷生活為背景,多按古典主義原則寫作,人物和情節對17、18世紀英國喜劇很有影響。

  瓊森最早的劇作是喜劇《人人高興》(1598),莎士比亞參加瞭演出。這出戲寫商人凱特利娶瞭一個少妻,招引瞭許多浪蕩青年,惹出一場互相捉弄的喜劇。在開幕辭裡,作者提出喜劇要表現“時代的形象”,寫人們“真正做的事、說的話”,“嘲笑人們的愚蠢”。作者認為“要做一個好的詩人,必須先是一個好人”。《人人掃興》(1599)情節松散,諷刺瞭各種類型的人物。在前言中,他提出“氣質論”,4種不同的氣質、不同的組合產生不同的性格,如嫉妒、多慮、愛吹噓、膽怯、貪婪等。

  1601年上演的《冒牌詩人》諷刺當時一些劇作傢。瓊森最成功的喜劇之一是《狐貍》(1606),寫貪婪的“氣質”。主人公威尼斯富翁伏爾蓬涅貪得無厭,和食客莫斯卡(蒼蠅)狠狽為奸,偽裝將死,以遺產為誘餌,騙取一批貪利之徒的財物以至妻子,淋漓盡致地刻劃瞭當時的社會風貌。喜劇《安靜的女人》(1609)寫一個青年貴族把一個少年扮成一個“安靜”的女人介紹給他的懼怕一切噪音的舅舅作妻子以騙取錢財的故事。這部喜劇以結構完整著稱。《煉金術士》(1610)寫一對騙子佯稱能煉金,騙取錢財,借以揭發社會上的騙術,諷刺貪財。《巴托羅繆市集》(1614)以節日市集為背景,刻劃瞭一系列人物,是一幅生動的社會諷刺畫,但結構松散。《魔鬼是驢》(1616)揭露當時開始出現的開發事業(如沼澤排水造田)中的騙局。《新聞批發棧》(1625)一方面批評奢侈風尚,一方面揭露新興的新聞事業制造謠言,生動地描繪瞭新聞社的組織、消息來源等。

  瓊森還寫瞭大量的供宮廷娛樂的作品,形式和內容都是投王室貴族所好。作為抒情詩人,最膾炙人口的是一些短歌,如《致希麗亞》。他在《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623)前面的序詩中,對莎士比亞作瞭公允的評價,至今還被評論傢引用。他的有關文學創作的意見可以追溯到亞裡士多德、賀拉斯等古典作傢。他主張文學應當符合“自然”,符合“生活”,“酷似真實”。他引古人的話說:“沒有藝術加工的自然決不會完美,缺少自然的藝術不可能存在。”他贊成作品風格要明快、準確、優美,反對馬洛《帖木兒》式的浪漫誇張風格。這些主張成為17、18世紀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創作準則。

  

參考書目

 J. B. Bamborough,Ben Jonson,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