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馬查多·德·阿西斯

  巴西詩人、小說作傢。生於裡約熱內盧。出身貧寒,父親是黑人畫傢,母親是葡萄牙血統的洗衣婦。刻苦自學。從事新聞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曾任政府機關職務。後為巴西文學院主席。早期的詩表現出明顯的浪漫主義傾傾向,1861年第一部詩集《蝶蛹》出版,1870年《燈蛾》出版,詩的風格和諧而傷感。長篇小說《復活》(1872)、《手與手套》(1874)、《埃萊娜》(1876)和《亞亞·加西亞》(1878),均屬浪漫主義的前期作品,但已顯露細膩的心理描寫的特色。其中《埃萊娜》反映瞭作傢的傢庭環境,寫埃萊娜不願受上層社會的歧視,偽稱自己是富翁的私生女,出入於交際場所。這一時期他還創作瞭喜劇《門路》、《條約》和《假部長》。

  1880年,長篇小說《佈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開始在報刊上連載,以後《金卡斯·博爾巴》(1891)、《堂卡斯穆羅》(1899)、《埃紹和雅科》(1904)和《亞伊雷斯的回憶》(1908)相繼出版。這些作品顯示瞭現實主義傾向。他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反映社會現象,以嘲諷的筆調描寫生活中的失望和失敗的情節,表現人生的艱難困苦。他把人類寫成沒有理性的動物,盲目行事,例如《佈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描寫主人公與朋友的妻子相愛,把青春和精力消耗殆盡,虛度一生。《金卡斯·博爾巴》寫魯比昂接受瞭朋友的一筆遺產,連同一條名叫金卡斯·博爾巴的小狗,最後希望幻滅,隻剩下這條忠心的狗陪伴著他。《堂卡斯穆羅》中的本托逃出修道院與情人結婚,結果卻在嫉妒中痛苦地生活。《埃紹和雅科》寫分屬於不同政黨的兩兄弟之爭,以影射巴西現狀。他以創作短篇小說見長,作品以心理分析為主要特色,帶有悲觀色彩和嘲諷的風格,以致人物顯得漫畫化甚至荒誕可笑。有短篇小說集《半夜的故事》(1873)、《沒有日期的故事》(1884)、《故事集》(1896)、《拾遺集》(1899)、《舊房子的遺物》(1906)。

  

參考書目

 Wilton Cardoso,Tempo e memória em Machado de Assis, Belo Horizonte,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