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小說傢。生於戈壁阿勒泰省一個牧民傢庭,幼年當過喇嘛。烏蘭巴托中學畢業後,去蘇聯留學。1939年日本侵略蒙古,回國參加哈勒欣河戰役。1941年在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宣傳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過技師、教員,主編過理論刊物《宣傳員》和《火星》文學雙月刊;曾任蒙古作傢協會書記和蒙古人民革命黨文學藝術科學委員會主席等職。1944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戴帽子的狼》,以後陸續創作瞭短篇小說《昔日的英雄》、《地毯》、《瘟神》和中篇小說《誰之過》。他與桑達嘎合著的《《額爾德尼·道爾基》、同僧格合著的《走自己的道路》等劇本,反映瞭農牧業中先進與保守的鬥爭,塑造瞭新牧民形象。1949年他的小說《在阿爾泰山》出版。這是蒙古文學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一支地質勘察隊進入阿爾泰山探尋地下資源的故事,塑造瞭幾個性格鮮明的獻身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形象,並穿插瞭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1952年創作瞭表現知識分子生活的中篇小說《我們的學校》。1954年獲喬巴山獎金。他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未斷的棟梁》和長篇小說《清澈的塔米爾河》(1961),後者反映瞭1921年蒙古革命前後的社會面貌。他的《戴帽子的狼》、《我們的學校》和《在阿爾泰山》已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