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羅斯金

  英國作傢、批評傢。出生於倫敦一個殷實的酒商傢庭。從小受嚴格的傢庭教育。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義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卷,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註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卷,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71年,他組織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他在愛情生活上又極不稱心,1848年他依從母命與艾菲·格雷結婚,1854年即行離異;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佈倫特伍德鎮。1900年1月20日患腦熱病去世。他生前執筆的回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

  羅斯金的代表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合》(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出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制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回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致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羅斯金在英國被人稱為“美的使者”達50年之久。他一生為“美”而戰鬥。他的文字也非常優美,色彩絢麗,音調鏗鏘。如《現代畫傢》和《往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