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評論傢。生於萊茵費爾德(荷爾斯泰因地區),父親是牧師。1759至1763年在耶拿學習神學、法學和政治經濟學。1764至1765年在哥本哈根任荷爾斯泰因一伯爵的私人秘書。1768年移居漢堡附近的萬茨貝克,從事編輯和創作。他的作品主要取材於農民和小市民階層的生活,以農民、小資產階級為讀者對象。他最初以辦雜誌和撰寫評論在文學界贏得聲望。1771至1775年受出版傢博多委託編輯出版《萬茨貝克信使》雜誌,他撰寫大部分稿件,並得以結識萊辛、赫爾德、歌德、克洛洛卜施托克、拉瓦特等著名作傢。他所寫的評論促進瞭“格廷根林苑派”詩人和其他青年作傢的創作。在萊辛與葛茨論戰時,他發表評論支持萊辛。他信奉上帝,擁護君主政體,晚年思想愈趨保守,同激進的作傢難以合作。他的詩歌內容和語言易於為下層人民所接受,如《黃昏的歌》、《爐邊的歌》、《死神與少女》、《萊茵酒歌》等,風格樸素、幽默,感情真實、自然,有的詩並充滿深沉的宗教感情。《戰爭之歌》表達瞭對人民痛苦的同情。他在政論中卻反對封建主義的野蠻統治方式,反對戰爭和民族之間的屠殺。此外,他還翻譯過法國作傢聖馬丁和費訥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