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荷爾德林

  德國詩人。

  生平 1770年3月20日生於內卡河畔的勞芬。父親是當地修道院總管,在他出生後的第3年去世,1774年母親改嫁。荷爾德林先後後在登肯多爾夫、毛爾佈龍修道院學校學習。1788年進圖賓根神學院,曾閱讀柏拉圖、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研究盧梭、斯賓諾莎、萊佈尼茨、康德等人的哲學思想,與謝林、黑格爾結為朋友。他最喜愛的作傢是盧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激發瞭他和同學們的熱情,曾組織詩社,寫詩歌頌人權。

  1793年於神學院畢業,他不願當牧師,經席勒介紹,去瓦爾特斯豪森當傢庭教師。1794年去耶拿,曾多次訪問席勒,並聽費希特的課。次年回到尼爾廷根。

  1796年初他到法蘭克福銀行傢貢塔爾德傢當教師。在此後兩年多的時間內,與女主人蘇賽特·貢塔爾德之間發生瞭愛情。完成小說《許佩裡翁,或希臘的隱士》,小說和詩中的狄奧提馬,就是女主人蘇賽特。1798年,與貢塔爾德發生爭吵,被迫離開法蘭克福,住在附近的洪堡,試圖創辦期刊《伊杜娜》(日耳曼神話中的青春女神),並創作悲劇《恩沛多克勒斯之死》。

  1801年初荷爾德林去瑞士的豪普特維爾,第3次做傢庭教師,不久回到尼爾廷根。在這期間創作瞭一些挽歌和贊歌。同年去法國的波爾多,又做傢庭教師。1802年回到斯圖加特,精神失常。他翻譯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於1804年出版。同年友人辛克萊接他去洪堡從事圖書館工作。1806年進圖賓根精神病院醫治。後期住在木工齊默爾的傢裡。詩人施瓦普、烏蘭德和凱爾納於1826年出版瞭他的詩集。1843年6月7日逝世。

  創作 《許佩裡翁,或希臘的隱士》是荷爾德林的一部書信體小說(第1卷1797,第2卷1799)。初稿片斷曾在1794年登載於席勒主編的《新塔莉亞》上。小說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許佩裡翁是一個希臘青年,生長在18世紀土耳其統治下的希臘,每當回憶起古代雅典的光榮,他就為祖國被侵略的恥辱而憂傷。他渴望與大自然融合,但感到對倏忽即逝的人們來說,不可能做到與一切生命之源的自然永久結合。他認識瞭狄奧提馬,恢復瞭信心,並參加1770年反對土耳其的解放戰爭。在戰爭中看到士兵的搶劫燒殺行為。狄奧提馬又不幸死去。他變得孤獨、悲傷。在悼念她時,忽然聽到她的聲音,使他重又得到寧靜。狄奧提馬(即蘇賽特)體現瞭荷爾德林對美的理想。小說第2卷有著名的《許佩裡翁的命運歌》和最後第2封信中對德意志民族的批判。

  荷爾德林未完成的悲劇《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有3種殘稿 (1796~1800),寫公元前5世紀哲學傢恩沛多克勒斯投身埃特納火山口的傳說。恩沛多克勒斯被驅逐出境,他的弟子揭露瞭祭司們的罪惡。市民召他回來,要把王冠獻給他。他拒不接受,要投身火山口,以說明隻有毀棄舊事物,才能使新事物誕生;隻有通過革命,才能使民族和人類重生。第2、第3稿殘存無幾,或雖有提綱,未曾寫出。第3稿的構思變動很大,作者放棄瞭恩沛多克勒斯個人的悲劇罪責,指出他的自我犧牲是歷史矛盾在他身上的體現,並預示著矛盾的解決。這樣就使悲劇帶上神話色彩。

  關於《恩沛多克勒斯之死》的哲學思想,他曾在洪堡時期寫過《恩沛多克勒斯的基礎》一文。這個時期他還寫過一些理論著作。

  荷爾德林翻譯的索福克勒斯的兩部悲劇《奧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的譯本獲得很高的評價,並且上演。

  席勒認為荷爾德林的詩過於內向、主觀。19世紀的評論傢仍停留在席勒的評價上。20世紀初很多重要的遺稿被發現。同時,時代的劇烈變動使人們對他的詩作有瞭越來越深刻的認識,直到現代,他的詩作對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還在產生著影響。他的作品語言新鮮、自然、真純、簡潔;詩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爾德林早期(圖賓根時期)的詩受席勒的影響,以有韻的八行詩節為主。這些詩曾被稱為“人類理想的頌歌”,它們的風格和佈局,很象席勒的《歡樂頌》。每一頌歌以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誼、博愛等為對象。它們反映瞭法國大革命前後德國青年的熱情以及對盧梭哲學思想的向往和對封建社會的反抗。

  他對未來社會的歌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的哲學思想的不妥協性,是他後期的小說、悲劇和詩歌的重要主題。

  荷爾德林的詩,有古典頌歌體詩(即“哦德體”)、挽歌體詩和自由節奏詩。他的頌歌體詩使用兩種格律:阿爾凱奧斯詩律和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詩律。這兩種格律有人比之於音樂的大調與小調之分。阿爾凱奧斯詩律如《致命運女神》; 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詩律如《海得爾堡》。荷爾德林頌歌體詩中的德語與古典詩律結合成渾然一體,它們兼有形式節奏的完美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荷爾德林1800年後創作的挽歌體詩和自由節奏詩有著令人神往的美。這些瑰麗的無韻詩篇以詩句的節奏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雙行詩句構成的長詩,音調和諧,格律嚴謹。如《梅農為狄奧提馬而哀嘆》、《漫遊者》、《返回傢鄉》、《斯圖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詩(荷馬史詩格律)《愛琴海群島》。晚期的自由節奏詩表達瞭詩人對德意志民族和人類歷史的關懷和信念,被稱為“祖國贊歌”他曾經以希臘文化為典范,憧憬著古代神與人的交往。後又由懷念日耳曼的過去轉向民族的未來。他在詩篇中把基督塑造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後一個偉大形象,預言民族與社會的得救,自然與藝術的交融。因而有人把這部作品比喻為崇高的交響音樂。“祖國贊歌”。包括《和平的節日》、《給大地母親》、《在多瑙河源頭》、《漫遊》、《萊茵河》、《獨一無二的一個》、《帕特莫斯》、《懷念》、《伊斯特爾》、《記憶》。研究者不斷地在探討這些詩篇的意義,它們是荷爾德林創作的頂峰。

在圖賓根的荷爾德林塔

荷爾德林詩篇《和平的節日》手稿

  

參考書目

 Emil Staiger,Hölderlin,Drei Oden (in“Meisterwerke deutscher Sprache”),1943.

 W. Michel,Das Leben Friedrich Hölderlins,Frankfurt a.M.,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