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赫胥黎

  英國小說傢、詩人、劇作傢。出生於英國南部薩裡郡的名門。他是著《天演論》的老赫胥黎的孫子,詩人兼批評傢馬修·阿諾德的堂外孫。早年入伊頓公學,後因嚴重角膜炎失明休學,部分視力恢復後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1915年畢業。19919至1921年在著名的文學周刊《雅典娜神殿》任編輯,後專門從事著作。30年代後期,積極參加英國反戰運動,1937年主編《和平主義全書》。1940年移居加利福尼亞,後加入美國國籍。

  赫胥黎是一個多產作傢。自1916年發表詩集《燃燒的輪子》開始,40年間一共寫瞭11部長篇小說、5部短篇小說集、7部詩集、4部劇本、1部遊記以及大量的文藝評論和雜文。他學識淵博,思想活躍,文筆犀利,作品包羅萬象,涉及現代文明的各個重要方面。

  赫胥黎小說中的人物往往是某些概念和思想的化身,情節的發展則是各種矛盾思想之間的交鋒,因此被稱為“概念小說”。《旋律與對位》(1928)是他的代表作。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倫敦上流社會及其知識分子在哲學、科學、藝術、道德和政治等等問題上的爭論,反映瞭他們的各種思想矛盾,深刻而細膩地描繪瞭“迷惘的一代”的苦悶和彷徨。作者以諷刺的手法仿賦格曲的結構,用對位法發展主題,以達到“小說的音樂化”。《美妙的新世界》(1932)是一部幻想小說,它用辛辣的諷刺對現代科學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能造成的災難作瞭悲觀的預言:人淪為機器,個性自由被扼殺,文化藝術瀕於毀滅。1958年,作者又發表瞭《重訪美妙的新世界》,認為他早年的預言已逐步成為現實。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貫穿在30、40年代的其他長篇小說中,如《加沙的盲人》(1936)、《天鵝死在許多個夏天之後》(1939)、《時間必須停止》(1944)。另一部幻想小說《猿與本質》(1948)假設22世紀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社會遭受原子彈的毀滅,成為廢墟,人類返回原始,退化成猿。晚年作品《島》(1962)是一本烏托邦式小說。

  赫胥黎的短篇小說集有:《地獄的邊緣》(1920)、《塵世的煩惱》(1922)、《短暫的蠟燭》(1930)等。詩集有《詩選集》(1925)、《蟬及其它》(1931)等。散文集有《在邊緣》(1923)、《沿途》(1925) 、《新舊文選》(1926)、《論人性》(1927)、《目的與手段》(1937)、《科學、自由與和平》(1946)等。後期醉心於東方哲學與神秘主義,著有《永恒的哲學》(1945)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