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文藝評論傢。1904年4月27日生於北愛爾蘭巴林托赫一個牧師的傢庭。1927年牛津大學畢業,任中學教師多年。1935年用尼古拉斯·佈萊克的筆名發表第一部偵探小說獲得成功,從此從事寫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英國情報部任撰稿工作。1946年主持劍橋大學克拉克講座。1951年被選為牛津大學詩學教授。1964年主持哈佛大學諾頓講座。1968年被封為英國“桂冠詩人”。

  在牛津學習期間,他的政治思想與詩創作都受到奧登的影影響,兩人曾合編《牛津1927年詩選》。30年代初、中期,在以奧登為首的英國左翼詩人中,劉易斯思想進步表現得最為明顯。1935年加入英國共產黨。後來思想消沉,於1938年退黨。

  戴—劉易斯是30年代“四詩人”之一(其他3人為麥克尼斯、奧登、斯彭德)。這“四詩人”的共同點是都一度左傾,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霍普金斯和艾略特的影響;但又各有特點,發展道路也不同。戴—劉易斯早期詩作有積極的思想內容,揭露英國腐朽的社會制度,向往共產主義。這個期間的代表作是長詩《磁山》(1933),詩中的“磁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象征。其他作品有《過渡詩》(1929)、《從羽毛到鐵》(1931)、《詩集,1929~1935》、《死亡序曲》(1938)等。晚期詩作大多是抒情與哲理的內容,主要作品有《時間真短》(1945)、《詩集》(1954)、《飛馬集》(1957)等。

  1934年發表《詩的希望》,闡述比較進步的文藝觀點。他在克拉克講座所作的一系列演講於1947年以《詩的形象》為書名出版。1940年起陸續發表評論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文章,並翻譯瞭《埃涅阿斯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