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曆城(在今山東濟南)人。

  生平 辛棄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佔領。辛棄疾祖父父辛贊為傢計所累,未能脫身南下,曾出仕於金,在亳州譙縣為縣令。辛棄疾因父文鬱早亡,幼年即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讀書,並曾受業於亳州劉瞻。瞻能詩,在金曾任史館編修,門生眾多,其中最優秀者有辛棄疾及黨懷英,二人才華相當,並稱“辛黨”。後黨懷英在金貴顯,辛棄疾走上瞭抗金的道路。在譙縣時,辛贊因不忘傢國,每逢閑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並曾兩次令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希望爭取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紹興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七年,辛棄疾兩度赴燕京應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進行的兩次實地考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秋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入侵,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裝四處蠭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勝與膠州開趙,以及濟南耿京,紛紛聚眾起義。其時,辛贊已去世,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眾2000人,隸屬耿京,為掌書記。辛棄疾並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辛棄疾奉表歸宋,經楚州到達建康(今南京市),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辛棄疾被授承務郎。閏二月,辛棄疾於北歸途中獲悉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消息,領50騎直趨山東,襲入5萬眾中,將張安國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委任江陰簽判。從此,辛棄疾便留在南宋,娶邢臺范邦彥(子美)之女為妻,希望實現其恢復中原的理想。

  但南歸之後,辛棄疾的生活道路並不平坦。40餘年間,或賦閑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不得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借歌詞為陶寫之具。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被迫過著“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萬事雲煙忽過”)的無聊生活。然而,也正是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為一代詞宗。

  南歸之初10年,辛棄疾對於恢復事業充滿信心與希望,他官職低微,仍不斷上書進獻謀略。乾道元年(1165),辛棄疾奏進《美芹十論》(即《禦戎十論》)。《十論》前三篇《審勢》、《察情》、《觀釁》論女真虛弱不足畏,且有“離合之釁”可乘,形勢有利於我,不利於敵。後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提出自治強國的一系列具體規劃和措施。乾道六年,辛棄疾作《九議》上宰相虞允文,論用人、論長期作戰、論敵我長短、論攻守、論陰謀、論虛張聲勢、論富國強兵、論遷都、論團結,進一步闡發《十論》思想。《十論》與《九議》,充分顯示出辛棄疾經綸濟世的非凡才能。南歸之初,辛棄疾鬥志高昂、豪氣幹雲,曾歌唱:“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鵬翼垂空”)但是,他的意見得不到采納,他的進取計謀也得不到同情與支持。10年間,他隻是在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農主簿任上幹些不關輕重的職務。

  乾道八年,辛棄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縣),開始瞭南歸後第二個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間,辛棄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線,相反,卻被委派去平定內亂。辛棄疾內心充滿矛盾。他既不滿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嘆“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又竭力為之效忠。既視民為寇,在他歷任江西提點刑獄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撫使時,對茶民、農民暴動進行堅決鎮壓;又曾奏進《論盜賊劄子》,指出民之為盜,乃郡縣官吏豪富盜賊為害所致,對於“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鬥大”(〔滿江紅〕“笳鼓歸來”),有朝一日,轉赴抗金前線;又早有“更乞鑒湖東”(〔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的思想準備。不過,在這第二個十年中,辛棄疾還是盡職盡忠,政績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辦荒政,半年大見成效:“自是流逋四來,商旅畢集,人情愉愉,上下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崔敦禮代嚴子文《滁州奠枕樓記》)。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軍,整日從事於兵車羽檄之間,略無少暇,迅速討平茶民暴動。淳熙七年在湖南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希望國富兵強,再圖恢復大計。但南宋統治集團昏庸腐敗,他的改革與整頓,“不為眾人所容”,終於於淳熙八年受革職處分,而退隱。

  辛棄疾從淳熙九年以後,除瞭紹熙三年(1192)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前後18年,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東北與上饒鄰接的期思渡旁邊的瓢泉二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樹書”(〔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這位曾經理繁治劇的封疆大吏,退隱時年僅42歲。閑置無事,雖然善於自我開解,但是,“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在無可奈何之時,一種莫名的寂寞之感卻常常難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前萬裡江山”(〔清平樂〕“繞床饑鼠”)。即使在睡夢中,辛棄疾也還“挑燈看劍”,希望重返前線,為君王完成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約會愛國志士陳亮。辛、陳二人在鵝湖十日,“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計。這就是繼朱熹、陸九淵之後又一次著名的“鵝湖之會”。會後,辛、陳二人彼此唱和,寫下〔賀新郎〕詞數闋,表達瞭“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堅貞志操。

江西鉛山辛棄疾故居遺址

  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時他已經64歲瞭。此時,在金國北部的蒙古族勢力逐漸強大,金國受到嚴重威脅,對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奪、壓迫也更加殘酷。太行山東西以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人民紛紛奮起反抗。辛棄疾認為,南宋政府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實國力,然後出兵北伐。但是,宰相韓侂胄把持朝政,隻想僥倖求逞,不願認真準備。韓侂胄想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鎮江做知府。到任後,辛棄疾預制10000套軍服,計劃招募10000名兵丁,練一支隊伍為渡淮擊敵之用。不久,辛棄疾卻被調離,並受到彈劾,恢復之計仍然行不通。開禧元年(1205)秋,辛棄疾失望地從鎮江回到鉛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發佈北伐命令,各路軍隊在韓侂胄的指揮下遭到慘敗。十二月,宋廷向金國求和。開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韓侂胄的首級為議和條件。韓大怒,再次對金用兵,並想請辛棄疾出山聲援,而詔命到達鉛山之日,辛棄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這位忠誠的愛國者,終於“抱恨入地”,齎志以歿。

  辛棄疾光復舊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但他將無處發泄的一腔忠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詞,在詞史上留下瞭光輝的一頁。

  文學創作 辛棄疾在用武無地、報國無路、恢復無望的情況下,將其全部精力與才情用於填詞,對於詞的藝術世界進行瞭多方探索,成為南宋最傑出的詞人。據唐圭璋所輯《全宋詞》及孔凡禮《全宋詞補輯》統計,辛棄疾存詞629首,是宋人詞集中最豐富的一傢。

  辛棄疾生長在金統治區,對於北方各族人民反金鬥爭有深切的體驗,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抗金、恢復,成為辛詞的重要內容。“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辛棄疾在詞作中記錄瞭自己早年一段傳奇式的經歷。南歸後,他時時刻刻將中原故土和國傢、民族的命運掛在心頭。“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聲聲慢〕“征埃成陣”)。他以抗金、恢復的重任鞭策自己與同志:“算平戎萬裡,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他在詞中高呼:“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千裡渥窪種”),“瞭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他以英雄自許,並以英雄許人,以歌詞激勵人們的鬥志,高唱:“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漢水東流”)希望他的朋友,“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瞭”(〔千秋歲〕“寒垣秋草”)。但是,由於南宋統治集團“忍恥事仇,飾太平於一隅以為欺”,“一切不復關念”(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再加上辛棄疾是南下“歸正”官員,得不到信任。南歸後,辛棄疾生活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往往“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論盜賊劄子》)。因此,逼得他不能不有所收斂。有所節制,將抗金、恢復的大感慨,及其對於當局的不滿情緒,深藏於內,或通過委曲婉轉的方式進行表達。他埋怨被閑置,唱道:“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木蘭花慢〕“老來情味減”),“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水調歌頭〕“寄我五雲字”)。他將“弓刀事業”隱藏於“詩酒功名”當中。他譴責主降派對於抗金事業的幹擾破壞,唱道:“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水龍吟〕“舉頭西北浮雲”),“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調歌頭〕“日月如磨蟻”)。他以借景抒情、借古諷今的手段針砭現實。他幻想奔赴沙場,收拾殘破河山,唱道:“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漢中開漢業”)“醉裡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鴻明滅。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瞭沖冠發。”(〔念奴嬌〕“倘來軒冕”)他化百煉鋼為繞指柔,將“不可一世之概”,深藏於內。這類詞作,鬱積著濃烈的愛國情思,具有鮮明的特色。

  歌唱抗金、恢復中原,體現瞭他的理想抱負,這類篇章不占多數,卻大大加重瞭辛詞的分量,構成瞭辛詞的主調。辛棄疾大量閑適詞中,所反映的歸隱情趣,也因此而染上瞭時代的色彩。辛棄疾不為“蓴羹鱸鱠”,不為“求田問舍”,即使在“吳鉤看瞭,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情況下,也不願意歸隱。但是,由於環境所迫,又不得不早作歸計,在一生中最可以發揮作用的時期,被閑置瞭18年之久。這是時代的悲劇。南歸後,經過20年的仕宦生涯,功名未遂,隻落得“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沁園春〕“三徑初成”)。辛棄疾內心是極其痛苦的。一到帶湖新居,他就與鷗鷺定下盟約:“來往莫相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這是因為人間相猜,難尋“同盟之人”,才不得不與鷗鷺為盟。閑居期間,辛棄疾歌唱:“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不向長安路上行”),“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解頻教花鳥,前歌後舞;更催雲水,暮送朝迎”(〔沁園春〕“一水西來”)。表面上甚是閑適,實際上“閑”而不“適”,深刻地體現瞭一代英豪的悲慘處境。

  除瞭抗戰詞與閑適詞,辛棄疾還有一部分農村詞與愛情詞。辛棄疾的農村詞描繪瞭江南農村清新秀美的自然景象和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風俗習尚,充滿著濃烈的鄉土氣息;同時,也寄寓著辛棄疾的美好願望和理想。〔浣溪沙〕“北隴田高踏水頻”、〔鷓鴣天〕“雞鴨成群晚未收”、〔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描繪農村生活圖景,樸實、安定,充滿活力。〔清平樂〕“茅簷低小”描繪一個農民傢庭的生活場面,〔鵲橋仙〕“松岡避暑”描繪農村的婚嫁喜事,〔鷓鴣天〕“春入平原薺菜花”描寫農村少女形象,真實、生動,饒有趣味。〔水調歌頭〕“萬事到白發”描述作者與鄉村父老的交往和友誼〔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表達作者對遠離官場的農村環境的贊賞,〔玉樓春〕“青山不解乘雲去”及〔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表現作傢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親切、深刻,感人肺腑。至於辛棄疾的愛情詞,無論其有無寄托,大多寫得形象、生動,頗為出色當行。〔清平樂〕“春宵睡重”寫一位婦女對於久別愛人的思念,“卻把淚來做水,流也流到伊邊”,情思纏綿。〔戀繡衾〕看似寫一位被拋棄的女子的心情:“如今隻恨因緣淺,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瞭,那筵席須有散時”;實際上,“我自是、笑別人底,卻元來,當局者迷”,即是自述。這類愛情詞,抒寫情事,十分真切。

  辛詞的題材十分廣泛,600多首詞作,從各個方面真實地體現瞭作者的精神面貌,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時代的生活和情緒”。

  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在駕馭詞調上,辛棄疾有著非凡的才能。無論是篇幅短窄、形式格律接近於聲詩的令曲小詞,或者是格式多變的長詞慢調;也無論以賦體、詩體入詞,或者“以古文長篇法行之”(譚獻《復堂詞話》),都能夠“大踏步出來”,縱橫而能謹嚴,各得其宜。其次,在語言運用上,尤其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棄疾也有特殊的造詣。所謂“驅使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樓敬思《詞林紀事》卷十一引),所謂“用事最多,然圓轉流麗,不為事所使,稱是妙手”(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二),便是辛詞這種特殊造詣的體現。

  此外,善於調動一切藝術手段為塑造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服務,也是辛棄疾的重要藝術成就之一。辛棄疾以論為詞,將策論中所陳述的內容寫到詞中,用詞體現理想、抱負,但並非“直說”,而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此類藝術手段,多種多樣,主要有二種:①通過藝術形象創造意境。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辛棄疾在建康作〔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下片寫道:“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這是用瑰麗的想象所創造的一個美好的境界。作者以“桂婆娑”暗指朝廷主降勢力,希望除掉主降派以實現其光復祖國河山的宏圖大略,雖不明說,但用意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劉克莊曾指出:“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壯之時,行其說而盡其才,縱未封狼居胥,豈遂置中原於度外哉!”(《後村大全集》卷九十八)②用典、用事,體現本地風光。辛棄疾晚年再度被起用,雖支持韓侂胄北伐,但反對其草率從事。他曾當面向寧宗趙擴提出自己的看法。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在鎮江北固亭作〔永遇樂〕“千古江山”,所說三個故事,都與京口(鎮江)相關。其中,孫權據此(京口)以稱霸江東,劉裕據此以掃蕩河洛,這是成功的事例,值得效法。但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北伐慘敗,其教訓卻是應當記取的。開禧二年宋廷北伐,果然與元嘉北伐同樣結局。這首詞以古諷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實際,更加增強瞭藝術形象的感染力。

  辛棄疾在藝術上的造詣,使其歌詞形成獨特的風格,產生瞭“稼軒體”。所謂“稼軒體”,既增強瞭詞的體質,又不變其“本色”。因此,辛棄疾便在南宋詞壇上,獨樹一幟。

  當然,辛棄疾的藝術創造也難免產生某些流弊,他的作品,有的議論化、散文化,缺乏具體形象,有的堆砌典故,有“掉書袋”之譏。但是,從整體看,辛棄疾對於詞的疆界的進一步開拓,對於詞的藝術表現所作的貢獻,卻是有大功於詞苑的。

  辛棄疾的詩,據辛啟泰所輯《稼軒集抄存》收詩111首。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抄存》,清除誤收,增補遺漏,得詩124首。其後,孔凡禮的《辛稼軒詩詞補輯》(《文史》第九輯)又新補詩19首。現存辛詩,共133首。辛棄疾的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瞭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與其詞相印證。其中,《送別湖南部曲》,自寫政治遭遇,可與〔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對讀;“有時思到難思處,拍碎欄幹人不知”(《鶴鳴亭絕句》),感嘆英雄失意,也與〔水龍吟〕(“楚天千裡清秋”)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彥集觀天保庵瀑佈主人留飲兩日且約牡丹之飲》),與〔鷓鴣天〕“但覺新來芊上樓”合拍。正是置閑期間所反復詠吟的歌詞題材。“剩喜風情筋力在,尚能詩似鮑參軍”(《和任師見寄之韻》),辛棄疾以鮑照自許。他的詩風格俊逸,在當時“江西”、“江湖”兩派之外,自有掉臂遊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戰詩,悲壯雄邁,也未必在其抗戰詞之下。但是,辛棄疾畢竟是以詞之餘作詩,其詩作成就,自然無法與詞相比擬。辛棄疾的文,據鄧廣銘所輯,計17篇。其中除幾篇啟札和祭文外,多為奏疏。這類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瞭當時所存在的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較為深刻地反映瞭社會現實;並系統地陳述瞭辛棄疾對於抗金、恢復事業的見解及謀略,充分體現瞭他經綸天下的“英雄之才”和“剛大之氣”。辛棄疾曾明確宣稱:“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九議》其二)並曾指出:“今之議者,皆痛懲曩時之事而劫於積威之後。……懲蝮蛇之毒,不能詳核真偽而褫魄於雕弓,亦已過矣。昔越王見怒蛙而式之,曰:‘是猶有氣。’蓋人而有氣然後可以論天下。”(《九議》其九)“精神此老健於虎”(劉過《呈稼軒詩》),這是辛棄疾的作風。辛棄疾其文,猶如其人,也充滿著虎虎生氣。所謂“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體現瞭辛文的特色。文學史上,辛棄疾雖不以詩名世,也不以文名世,但是,他在詩、文創作上所達到的成就卻是不可忽視的。

  詞集及其版本 辛棄疾詞自來傳誦極廣,宋時已有多種刻本。淳熙十五年(1188)范開作《稼軒詞序》稱:“開久從公遊,其殘膏剩馥,得所霑焉者為多。因暇日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親得於公者。以近時流佈於海內者率多贗本,吾為此懼,故不敢獨閟,將以祛傳者之惑焉。”時辛棄疾方在中年,范開已有慨於贗本之混真,此後20年,刊本(包括贗本)自當更多。據有關載籍著錄,《稼軒詞》的宋刻本主要有以下數種:一為全集所附本,二為嶽珂所見本,三為吳子音所序本,四為宜春張清則刻本。此四種版本,均無傳。

  此外,宋刻《稼軒詞》之4卷本及12卷本,在當時最為通行,現存各種刻本皆源於此。

  4卷本,《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有著錄。此本甲集編成於淳熙元年,所收諸詞,大致48歲前官建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時所作。乙、丙、丁三集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帥浙東、守京口的作品,刊成時間當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四集合計,除其復重,共得詞427首。4卷本總名為《稼軒詞》,分甲、乙、丙、丁四集。宋刻本無傳。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吳訥《唐宋名賢百傢詞》本。

  12卷本,即信州本,名曰《稼軒長短句》。《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有著錄。12卷之信州本,宋刻無傳。今傳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廣信書院孫粹然、張公俊刻本(原為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今歸北京圖書館),明代王詔校刊、李濂批點本;清末王鵬運四印齋刻本。12卷本共得詞572首,依詞調長短為先後順序。

  今人鄧廣銘依據上述各本,匯合比勘,益以法式善、辛啟泰所輯《辛詞補遺》,及自《永樂大典》、《清波別志》、《草堂詩餘》等書中輯得之諸首,撰為《稼軒詞編年箋註》,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共得詞626首。加上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凡禮《全宋詞補輯》所輯3首,現傳辛詞計629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大德本為底本,同涵芬樓影印汲古閣影抄4卷本《稼軒詞》等進行對校、標點,整理出版《稼軒長短句》。

  

參考書目

鄧廣銘輯:《辛稼軒詩文鈔存》,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上海,1957。

 鄧廣銘箋註:《稼軒詞編年箋註》,中華書局,北京,1962。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