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民歌體裁之一。它流行於內蒙古西部、晉西北和陝北榆林地區。也叫“爬山調”、“山曲”。歌詞的基本形式是:每首分上下兩句,押腳韻,每句七字四拍,如“大青—山來—烏拉—山,海海—漫漫—土默—川。”根據所唱內容和當地群眾口語的特點,往往在每句字數上加以變化,但拍數基本不變。為瞭表現更為豐富的內容,常常把若幹首連接起來歌唱,這些都同陝北信天遊相似,但曲調有所不同。爬山歌曲調種類比較豐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如:伊盟調、河套調、中灘調、土默川調、大青山調等。

  爬山歌深受塞北農村勞動人民的喜愛,長期流傳在長工、佃戶、船夫、磨倌、更夫、販夫、牧羊人以及廣大婦女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泛。如:“走不完的沙灘過不完的河,什麼人留下個拉駱駝?”唱出瞭對封建社會中階級剝削和壓迫的仇恨及勞動人民痛苦與悲憤的心情。多數作品是關於婚姻愛情和傢庭生活的。如:“小妹妹本是哥哥心上的人,一陣陣不見滿村村尋”,“我媽媽生我人裡頭人,怎配他傢活牲靈”,表達瞭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抗議。

  爬山歌在藝術上,有鮮明特點。其中,大量地運用當地口語中的疊詞,如:山溝溝、野鵲鵲、淚蛋蛋、一夥夥人、白格生生臉臉等。演唱中還加進一些表示語氣和稱謂的襯詞,如:啊、來、呀、那、親親等。爬山歌的上句常為起興句,所用形象比較豐富,許多都是塞外風土人情的生動描寫。其誇張手法的運用和真切的心理描寫,也很有特點,如:“三眼眼玻璃兩眼眼遮,留下一眼眼瞭哥哥”,“燈瓜瓜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有《爬山歌選》3集,編者韓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