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小說傢、戲曲傢。生卒年不詳。據考訂,一般認為,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賈仲明在《錄鬼簿續編》中稱其與己“為忘年交”,“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魯迅定羅貫中生活年代為約1330至1400(《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鄭振鐸定為約1328至1398(《中國文學論集》上冊《三國志演義的演化》),即大致從元文宗到明太祖這一時期。

  關於他的名字清嘉慶翻刻明代楊美生本《三國英雄志傳》署“元東東原羅貫中演義”,明代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部·野史”著錄《三國志通俗演義》,署“明羅本貫中編次”,各以其跨越元明,而分署兩個朝代。關於他的名字,《錄鬼簿續編》隻記“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未言其名、字。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三國、宋江演義”條、《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五及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萬歷己未本《隋唐兩朝志傳》、李卓吾批點本《殘唐五代史演傳》等均稱“羅本貫中”或“貫中羅本”,一般認為本是名,貫中是字。

桃園結義 選自明代崇禎刻本《英雄譜》

  關於他的籍貫,《錄鬼簿續編》稱羅貫中“太原人”,而明刊《三國》、《水滸》等小說則往往署“東原羅貫中”。東原,相當今山東東平、汶上、寧陽一帶。《七修類稿》稱“杭人羅本貫中”,《西湖遊覽志餘》稱“錢塘羅貫中本”,清初周亮工《書影》卷一稱“越人羅貫中”,疑《錄鬼簿續編》所記“太原”是羅貫中的祖籍,杭州則是羅貫中實際生活和活動的地方。“東原”當由“太原”致訛,一如《水滸志傳評林》署名由“東原”再誤作“中原”。

  關於他的生平,《錄鬼簿續編》記載羅貫中“與人寡合”,“遭時多故”,與賈仲明“各天一方”。王圻《稗史匯編》謂羅貫中與葛可久“皆有志圖王者”,因值朱元璋這樣的“真主”統一瞭天下,葛就“寄神醫工”,羅則“傳神稗史”。大約羅貫中生當元末社會動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茍同於流俗,東奔西走,參加瞭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即結束瞭政治生涯,而專心致力於小說創作。清代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又謂“羅貫中客偽吳,欲諷士誠”,以為羅貫中曾入吳王張士誠幕,雖系傳說,但亦不無可能。

明代天啟三年黃正甫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關於他的著作,《西湖遊覽志餘》稱羅貫中“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有《十七史演義》的巨著。今存署名由他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

  《七修類稿》、《西湖遊覽志餘》、《續文獻通考》、《書影》及清錢曾《也是園書目》卷十“通俗小說”等,都說羅貫中編著《水滸傳》,明清多種《水滸傳》刊本亦署羅貫中“編輯”或“纂修”。《百川書志》卷六“史部·野史”著錄《忠義水滸傳》100卷,則題“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天都外臣序本與袁無涯刊本《水遊傳》均並署施耐庵與羅貫中之名,所以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有羅貫中是施耐庵“門人”之說。但胡應麟批評《七修類稿》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是“大謬”,以為“二書深淺工拙,若霄壤之懸,詎有出一手理”。除瞭清初金聖嘆(見金人瑞)偽稱發現瞭70回《水滸傳》的“施耐庵的本”,而謂羅貫中續為120回之外,一般多以《水滸傳》為施耐庵作。

  最足以代表羅貫中創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百川書志》卷六“史部·野史”),以宏大的結構描寫瞭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瞭曹操、諸葛亮、關羽等眾多的人物形象,揭露瞭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托瞭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表現瞭群眾所理想的重義守信、平等互助的人與人的關系。它善於運用傳神筆法去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擅長於描寫戰爭。它的影響極其巨大深遠,長期以來產生著歷史教科書、軍事教科書、生活教科書的作用。今見最早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本子是明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訂本。

  除小說創作外,羅貫中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著錄他創作的雜劇三種:《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僅《趙太祖龍虎風雲會》流傳瞭下來,有明脈望館校《古名傢雜劇》本。嘉靖時李開先《詞謔》全部轉錄此劇第三折曲文,謂“出於羅貫中之筆”,而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卻將此劇歸入“古今無名雜劇”之列,可見明初對於戲曲傢的羅貫中知之尚少。《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把趙匡胤與趙普作為憂國憂民的聖君賢相來塑造,描寫君臣之間“相交至密,結為弟兄”。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各舉征伐”所造成的“屍骸遍野”、“民力疲乏”的局面,其基本思想與《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