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古典長詩。11世紀維吾爾族詩人、思想傢、政治活動傢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於11世紀初葉出生在喀拉汗王朝的首府巴拉薩袞(又稱“虎思斡耳朵”,遺址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共和國楚河南岸),後來生活和創作於喀拉汗王朝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喀什噶爾。在他50多歲時,於1069至1070年,完成此書,並把它奉獻給當時喀拉汗王朝的君主阿佈·阿裏·哈桑·本·蘇萊曼·佈格拉汗。佈格拉汗對這部巨著十分讚賞,授予尤素甫以“哈斯·哈吉甫──禦前侍臣”的稱號,讓讓他在宮廷供職。卒年不詳。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生活的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喀拉汗王朝已經分裂為東西二部,宮廷內訌,戰亂頻仍,法度毀壞,世風日下,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面對這一社會現實,詩人創作瞭以闡明興邦治國之道為主題,“把人們導向幸福”的《福樂智慧》。

  《福樂智慧》正文長達13000餘行,用阿魯孜詩律,以瑪斯納維體(雙行體)寫成。

  長詩塑造瞭四個人物形象:國王“日出”,大臣“月圓”,月圓之子“賢明”,大臣的族人、修道士“覺醒”,他們分別代表瞭“公正”、“幸運”、“智慧”、“知足”(一作“來世”)。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這四個人的對話,表達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哲學觀點。作者認為,要使國富兵強,首先要使人民富裕。為此,國傢應以“公正”為基石,要有良好的法度;執法者應對國人一視同仁。國君好比牧人,庶民好比羊群;牧人必須看護好羊群,使之免遭野狼之害。國君對侍臣民,要恩威並用,要崇尚知識,尊重學者,任用賢良,以知識和智慧治理國傢。今世短暫,幸運無常,國君無須聚斂財富,而應廣積善德,留下好的名聲。書中還論述瞭大臣、將領、侍臣、司庫大臣、使節等各類宮廷人員應具備的條件,還論述瞭如何對待學者、詩人、農民、牧民、工匠、醫生、貧民等各階層人民。通過這些,為人們勾畫出瞭作者心目中的一幅理想之國的畫面。這些對於抑制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貪得無厭,對協調君臣關系、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穩定繁榮都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勞動人民企望統治者持法公正、抑制貪欲,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和平安寧的願望。

  《福樂智慧》結構完整、篇幅宏偉,很象一部詩劇。它是用純粹的維吾爾語寫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學作品,並且成功地引進瞭阿魯孜韻律,對後世維吾爾詩歌的發展有較深刻的影響。它語言豐富、流暢,音調鏗鏘,既具有形象美,又具有音樂美。是當時已臻於成熟的維吾爾文學語言的典范作品。有敘事,有說理,有深刻精辟、意味雋永的哲言警語,亦有形象生動、刻劃細致的景物描寫。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福樂智慧》流傳至今的有三個抄本。一為維也納本,於1439年在赫拉特城用回鶻文抄成,現存維也納國立圖書館;一為開羅本,用阿拉伯字母抄成,現存開羅“凱迪溫”圖書館;一為納曼幹本,或稱費爾幹納本,比較完整,約抄寫於12世紀末、13世紀初,現存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近世以來,國外學者對《福樂智慧》的研究取得瞭不少成果。士耳其學者對三種抄本進行匯校,於1947年出版的拉丁字母標音轉寫本,最為完整。近年來,國外又有烏茲別克文、俄文、英文譯本。中國對《福樂智慧》的研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一工作得到瞭巨大進展。1984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瞭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編的拉丁字母原文轉寫和現代維吾爾語詩體譯文合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