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位於亞洲東南部,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137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印尼的美術歷史極為悠久,並且從1世紀起,先後受到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因為印尼長期分為許多此起彼伏的短暫小國,所以美術的發展格外不均衡,呈現複雜和紊亂的景象,較為顯著的是其宗教美術和染織工藝。

  史前美術 早在距今70000~50000年前,爪哇人就生息於印印度尼西亞。它是至今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直立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印度尼西亞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即巴芝丹文化,分佈於中爪哇中南部。在約5000年前,印度尼西亞存在著一種石片-石葉石器工藝,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在爪哇發現瞭骨角器,在西裡伯斯發現剝片石器、石刃、石鏃及壁畫殘片等。約從公元前3000年起,印度尼西亞進入瞭新石器時代,它的磨制石器、陶器制造等,很多是從東亞大陸傳來的,陶器為素面,有的使用瞭刻畫、壓印、剔刺等紋飾手法。一般認為:印度尼西亞沒有純粹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往往與鐵器同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年的發現物屬於早期鐵器時代。這一時代的青銅器有靴形斧、弧刃有銎斧、戈、矛、劍等武器,環、垂飾、手鐲等裝飾品,銅鼓、銅鈴等樂器。常見的紋飾有重環紋、三角紋、連續渦紋、鳥紋、人形紋、魚紋、船紋等。同出的遺物還有鐵制的劍、矛、玉珠等。從銅器的形制和紋飾來看,與中南半島的青銅文化有密切關系。

爪哇面具

  宗教美術 公元前後,印度尼西亞進入歷史時代,隨著印度人的進入,印度文化逐漸滲透,不久以爪哇為中心迎來瞭印度系宗教(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美術的鼎盛期。在以後的印度尼西亞古代美術中,最重要的首推爪哇美術,其次為蘇門答臘、巴厘等島的美術。

  爪哇美術 爪哇是印度尼西亞的主島,在諸島中開發最早。歷史時代初期以來,由於接受印度文化,爪哇明顯發展瞭以統治階層為中心的印度教和佛教的造型活動,被稱為印度-爪哇美術。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殖民地時代的荷蘭學者使用的。它泛指印度文化傳入後、伊斯蘭教傳來前的爪哇美術(公元初年至15世紀)由於印度美術的強烈影響而發生、發展,具有融合印度影響和爪哇傳統的性質。從5世紀的碑銘上看,當時在西爪哇建立過印度教王國。以後,政治文化中心移往中爪哇,先後建立瞭印度教的森賈亞王統(7~8世紀)、大乘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 (8~9世紀)、印度教的馬打蘭王國(9~10世紀),留有許多石構宗教建築與優秀的石頭和青銅的雕刻。

  爪哇的印度系宗教建築,統稱為坎蒂。它最初指為死者建造的墓,後指獻給神和佛的建築,廣義上指寺廟、祠堂等,不分印度教和佛教,包括不具備內部空間的窣堵波、安放禮拜對象──神像和佛像的祠堂、寺院,遺構全部用石頭築成。坎蒂學習印度後笈多美術的傳統,具有濃厚的印度特色,主要出現在7~10世紀,在風格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主要的坎蒂,在印度教方面有迪恩高原和格當山的達40座的古風小坎蒂群、宏大的普蘭巴南坎蒂,在佛教方面有著名的婆羅浮屠、曼杜坎蒂、迦拉散坎蒂、普拉散坎蒂。爪哇的雕塑主要依附於這些建築物,最為傑出的雕塑品有婆羅浮屠和曼杜坎蒂的佛像和說法圖中楣、普蘭巴南坎蒂的三神像及其他中楣等。這些雕塑,形象圓滿典型,有的在平穩中具有力度感。另外,還有許多單獨的石頭和青銅佛教造像和印度教神像。

  10世紀初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移往東部,形成東爪哇美術。在雕塑上值得註意的有岸朱附近出土的構成立體金剛界曼荼羅的許多青銅小像(10~11世紀)。在13世紀以後的辛哈沙裡王朝(1222~1292)和麻喏巴歇王朝(1293~1520),流行融合印度教和佛教的濕婆-佛信仰,將國王作為神來祭祀,坎蒂的性質也陵墓化。重要的有查科坎蒂(約1280)、巴納達蘭坎蒂(14世紀)。這些坎蒂,通常在高臺基上建較小的箱形屋子,將屋頂作成階梯式高塔狀,構造上四方對稱。14~15世紀的建築遺構還散見於多處,有的形態與傳統的民族信仰相聯系。後期的雕塑傑作有象頭神像(1239)、難近母像、般若菩薩像(13世紀前期)。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爪哇美術中的印度要素淡化,與其成反比,固有的氏族要素濃化,但技法上的衰退也顯而易見。隻有查科坎蒂、巴納達蘭坎蒂等臺基上的裝飾性說法圖裝飾,使人想到雖然稚拙但民族化的皮影木偶,意味深長。

婆羅浮屠浮雕

  蘇門答臘美術 蘇門答臘是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島。它在美術上的重要地位,主要緣起於以巨港為中心而崛起的室利佛逝王國。從穆西河下遊,出土瞭幾身與中爪哇樣式相通的作品(主要是8~9世紀的佛教諸尊像)。此外的美術作品都屬於11世紀以後,大體上是佛教遺跡和雕像,散見於東流大河的上遊各地,大都與爪哇美術,尤其是東爪哇美術有密切關系。在巴丹哈裡河流域,下遊的占碑遺跡(11~12世紀)和上遊的朗薩特都出土有巨大石雕拜拉瓦像(14世紀)及不空羂索觀音像(1286)。甘巴河的達克斯、巴塔克人居住的巴坦拉瓦斯地方都殘留佛寺(14世紀)從同地的托亞出土銅鑄有四臂觀音(1024年銘)。但這個島的調查尚處於不充分狀態。

  室利佛逝是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東南部為中心繁榮於7~11世紀印度系王國,王都可能在巨港附近。在中國史籍中,唐代稱為室利佛逝、屍利佛誓、佛逝(誓),宋代稱為三佛齊。室利佛逝在8~9世紀達到鼎盛期,統治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其勢力擴張到柬埔寨、泰國的南部,還與遙遠的北印度波羅王朝有交往。在蘇門答臘和泰國的馬來半島部分出土瞭與中爪哇美術樣式相通的雕塑遺品。

  巴厘美術 巴厘為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小島,位於爪哇島東鄰,發現若幹史前遺物,其中,高達186.5厘米的巨大銅鼓最引人註目。該島在進入歷史時代後,與爪哇同樣受印度和中國宗教文化的影響,並將其傳統維持到現在,成為印度尼西亞唯一非伊斯蘭教的島。11世紀後巴厘與東爪哇保持密切關系,流行印度教。但從14世紀起發展瞭它和土著民族宗教的混合的獨特信仰形態印度-巴厘教。寺廟數量多,但特色是與居民的生活密切聯系,除供奉梵天、毗濕奴、濕婆、釋迦牟尼外,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教徒傢裡都有傢廟,村裡有村廟,全島廟宇成千上萬,素有“千廟之島”稱號。這裡的傳統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藝品精湛優美,所有廟宇的墻壁、神龕、橫梁、石基上,有各種神像、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浮雕,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又有“藝術之島”的稱號。大體上,寺廟由連續的幾個庭院構成,正面入口建立稱為坎蒂本塔爾的門。這個門沒有屋頂,隻立有裝飾豐富的左右門柱,樣式獨特。祠堂在庭院最深處,呈木構草葺的高層形式。階層是奇數,階層數由祀的神而異(毗濕奴神為9層,濕婆神為11層)。這些重層塔祠堂象征著眾神住的聖山,稱為須彌山,但不作本尊像。

拉凡納神和靈鳥加爾達

  遺構上最古的有烏穆附近的象窟和加威山石刻(均為11世紀)。前者原為佛教石窟,以後用於濕婆教,正面有特異的裝飾浮雕,窟的前方有與東爪哇同樣的靈水浴場設施和雕像。後者在巖壁上浮雕龕形內的坎蒂,共2處9龕,各坎蒂都是收王或王妃遺骨的“王傢墓”。另外在其他地方還留有同代的王傢肖像雕刻。寺廟建築最重要的是位於阿貢山山坡的大寺──百沙基陵廟(14世紀)。它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由數段構成的大臺基上建立有門墻、木構的高層塔等許多建築物。廟內有許多印度-巴厘教的神龕以及少數石像雕刻。近代,民族特色濃厚的彩色木雕、染織等也以異國情調而引人註目。

  巴厘島首府登巴剎,亦名巴塘。市內的藝術中心,是以傳統風格建造的新建築,陳列許多色澤濃艷、構圖繁博的圖畫。瑪斯是著名的木雕中心。烏穆是繪畫中心,博物館內保存有許多歷史文物和巨幅繪畫。

皮影造型

  染織工藝 印度尼西亞從遠古時代就出現瞭世界其他地區罕見的染織工藝。今天所能見到的染織物雖然是18世紀以來的產物,但其技術和紋樣上素樸的原始性,顯示出它是從非常古老的時代,以極純粹的形式而流傳有緒的。印度尼西亞染織物融合瞭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又滲透瞭進入歷史時代後的中國文化,16世紀以後還受到歐洲文化的巨大影響。但在另一方面,被海相隔的各島,甚至各部落,至今仍各有獨特性格,分別產生具有非常強烈地方色彩的染織技術和紋樣。這些染織品大都根植於印度尼西亞人強烈的民俗信仰中,某些紋樣的織物,可追溯至單純的審美意識和裝飾性產生以前,更多地具有巫術因素。

  織物 印度尼西亞的染織品中,產地最廣,甚至在世界染織工藝中也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它的織──伊卡特(ikat)織,所謂ikat,據說由來於馬來語的mengikat,意味著縛或卷。織有3種:①經,在經絲上使用預先按照紋樣染成的絲來表現紋樣;②緯,用緯絲表現紋樣;③經緯,交織經絲和緯絲這兩種絲來表現紋樣。其中,織以經最多,產於蘇門答臘、爪哇、加裡曼丹、西裡伯斯、松巴、松巴哇、佛羅勒斯、塞佈、羅地、帝汶、基薩爾等島,幾乎遍佈整個印度尼西亞。緯則主要產於爪哇和蘇門答臘的一部分地區,及巴厘、龍目、加裡曼丹等島。經緯則僅見前述的巴厘島廷加一處。它們的原料幾乎都是木棉,絹主要見於蘇門答臘東部的巨港及其周圍地區、西裡伯斯的邦加地區、爪哇的部分地區、巴厘和加裡曼丹的部分地區,大都用於緯、經緯。

  這些織使用最原始的織機,使用木蘭、茜草、蘇木、鬱金等植物染料。在織上表現紋樣,不是依靠草圖,而是經口授後憑記憶而作,於是發展為松巴的動物紋樣、加裡曼丹的人像紋樣、蘇門答臘巨港的花卉紋樣的絹緯。還應特別提到巴厘廷加的經緯,它用於宗教儀式,在圓形中織出人物,圖案復雜。紋樣幾乎全以令人吃驚的準確、難以置信的精巧被反復表現出來。這些紋樣中,有的歷經漫長歲月,在數重人像的幾何紋樣中,鱷魚成為抽象的菱形,極其簡練。

  以緯絲織出紋樣的緯織物,產於蘇門答臘、松巴哇、邦加、爪哇、巴厘等島,特別是蘇門答臘中部的米南加巴、巨港地區。巴厘島上有的織物織入金銀絲以表現花卉紋樣和幾何紋樣。蘇門答臘的“靈船佈”的織物,工藝精巧,可惜已完全失傳。

  此外,在南蘇門答臘的南榜地區,還有飾以小鏡片、小金屬片又施以刺繡的織物;松巴則有裝飾貝殼和珠子的織物,有縫合帝紋的織和刺繡塊的織物;北蘇門答臘地區出現木棉織物。

  染物 印度尼西亞的染物,有巴提克、印金和絞染等染整技法。

  巴提克習稱為爪哇更紗,是蠟染制成的紋樣染佈。關於巴提克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公元後不久從印度傳來的,也有人認為是從埃及、伊朗方面傳入的,還有人認為是當地產生的,如西裡伯斯中部的托拉查人制作過一種古樸的紋樣染佈,以當地生產的米糊為防染劑。它被視為巴提克的源流,以後發展為用細竹片點描蠟的原始蠟染技術。爪哇的巴提克工藝,始於王宮中貴婦人的手工藝。它移入庶民之手,是16世紀以後的事。那時,荷蘭人、葡萄牙人在西北爪哇開始瞭貿易。從那時至今,除傳統的藍色外,還加進茶色等植物染料,並使用化學染料,色彩更為華麗。巴提克紋樣中,幾何紋樣使人想到東山文化青銅器紋樣,菱形、星形花樣可能隨印度文化而傳入,樹紋、孔雀紋可能從中國和印度傳入,它們都被簡便化和裝飾化,成為爪哇風格。

  印金是將金箔或金粉用蛋清、膠等粘合劑附著於佈上,主要產於巴厘、爪哇、巨港、占碑等地。在巴提克上印金的稱為卡因普拉丹,主要用於結婚禮服、祭祀禮服。

  絞染是通過擰結佈地來表現紋樣。它作為紋樣染中最古樸的技術,自古出現在世界各地。印度尼西亞的絞染以爪哇、巴厘及蘇門答臘的巨港為主要產地。它以赤、紫、淺黃、綠色染制各種花紋和幾何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