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從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宗教,信徒至今仍占印度人口80%,在尼泊爾和印尼的巴厘島亦佔優勢。印度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正統和主流,繼承瞭印度土著民族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與吠陀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文化傳統,尊奉吠陀為天啟聖典,從奧義書衍生出婆羅門六派哲學體系,以親證個體靈魂“我”與宇宙精神“梵”同一為靈魂解脫的最高境界。印度教崇拜宇宙精神化身的三大主神,即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以毗濕奴教派和濕婆教派最為盛行。印度教美美術往往是印度教宗教哲學的象征、圖解和隱喻,崇尚生命活力,追求宇宙精神,充滿巴洛克風格的繁縟裝飾、奇特想像與誇張動態,帶有超現實的神秘主義色彩。印度教經典吠陀、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與18部往世書神話以及民間傳說,為印度教美術提供瞭永恒的主題。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文明時代的原始美術便孕育著印度教美術的萌芽。印度教美術在公元1~3世紀貴霜時代初露頭角,4~6世紀笈多時代開始勃興,7~13世紀印度中世紀時代臻於全盛,取代瞭佛教美術在印度本土的主導地位,隨著印度教的傳播,影響波及南亞與東南亞諸國。

  建築 印度教建築以神廟為主,包括巖鑿石窟神廟與獨立式石砌神廟。印度教神廟的高塔悉卡羅通常象征著宇宙之山,神廟的聖所戈爾波·戈利赫字面義為子宮,意味著宇宙的胚胎,在聖所密室中供奉印度教神像或神的標志,最常見的是濕婆林伽(男根)。笈多時代的烏達耶吉裡石窟、德奧伽爾十化身神廟等是印度教神廟的濫觴。中世紀時代印度南北諸王朝興起瞭建造神廟的熱潮。印度教神廟大體可分為南方式、德幹式、北方式3種型式。南方式神廟高塔悉卡羅呈階梯狀角錐形,代表作有帕拉瓦王朝摩訶巴裡補羅的五車神廟、海岸神廟和甘奇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朱羅王朝坦焦爾的巴利赫蒂希瓦爾神廟等。德幹式神廟接近南方式,但悉卡羅較低平穩重,代表作有拉施特拉古德王朝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神廟等。北方式神廟悉卡羅呈玉米狀或竹筍狀曲拱形,主要分奧裡薩式與卡朱拉侯式,代表作有奧裡薩佈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阇神廟、康那拉克太陽神廟和卡朱拉侯的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

《恒河降凡》(局部)

  南亞與東南亞諸國的印度教神廟,多受到印度南方式神廟的影響,並雜有各國的地方建築風格。印度尼西亞的普蘭巴南坎蒂、柬埔寨的吳哥、越南米松占婆國的濕婆神廟和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巴舒巴蒂神廟等都各具特色。

  雕刻 印度教雕刻題材主要表現印度教諸神,尤以毗濕奴、濕婆及其化身和配偶的雕像為多。根據印度中世紀造像學規定,毗濕奴造型特征一般為四臂,戴寶冠,佩花環,持輪寶、法螺、蓮花、仙杖,常橫臥蛇王身上安眠歷劫創世,有野豬、人獅、克利希那和羅摩等十化身,其配偶為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大地女神普彌,坐騎為金翅鳥迦魯達。濕婆造型特征一般為三眼,四臂,高髻,戴新月,持手鼓、火焰、斧頭、牝鹿,常呈現舞王、瑜伽、半女、三面諸相,其配偶為雪山神女烏瑪或帕爾瓦蒂和復仇女神杜爾伽,坐騎為公牛南迪。太陽神蘇利耶、雷雨之神因陀羅、象頭神伽內什、恒河女神、葉木那河女神、學術女神薩爾斯瓦蒂以及各種天女和男女愛侶密荼那等,也都是印度教雕刻鐘愛的題材。印度教雕刻是在佛教雕刻刺激下發展起來的。在早期佛教雕刻中,梵天、因陀羅(帝釋天)、蘇利耶等神便曾以佛教守護神的形象出現。貴霜時代佛教雕刻中心犍陀羅的金幣曾鑄有濕婆、塞健陀等神的圖形,馬圖拉也雕刻過蘇利耶、伽內什等神像。笈多時代佛像雕刻登峰造極,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然勃興。馬圖拉的《毗濕奴立像》、烏達耶吉裡石窟的《毗濕奴的野豬化身》、德奧伽爾十化身神廟的《毗濕奴臥像》等,都屬於笈多時代古典主義雕刻的傑作,但已開始向巴洛克風格演變。印度中世紀是印度教雕刻的全盛時期,印度教神廟內外通常佈滿瞭眾多的男女諸神裝飾雕刻,巴洛克風格的繁縟變化、激動誇張取代瞭古典主義的單純靜穆,多面多臂的超人的怪誕形象取代瞭佛教的凡人造型,這也正是印度教哲學宇宙論崇尚生命活力的藝術表現。南印度帕拉瓦雕刻纖細優雅,動態靈活,以場面的戲劇性和群像的運動感著稱,代表作有摩訶巴裡補羅的巨巖浮雕《恒河降凡》、曼達波浮雕《杜爾伽殺摩希剎》等。朱羅王朝銅像的典范《舞王濕婆》動感強烈,內涵深奧,是濕婆代表宇宙的永恒運動的象征。德幹遮盧迦雕刻雄勁厚重,動態誇張,以造型的超常性與運動的爆發力見長,代表作有埃洛拉石窟凱拉薩神廟的《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舞蹈的濕婆》與《塔壁飛天》等。象島石窟的《濕婆三面像》是濕婆代表宇宙的永恒變化的最高傑作。北印度奧裡薩雕刻與卡朱拉侯雕刻繁縟富麗,扭曲變形,刻意追求女性的肉感魅力,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代表作有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音樂天女》、卡朱拉侯的《情書》等。卡朱拉侯的性愛雕刻(密荼那)具有宇宙陰陽兩性合一的神秘象征意味。在印度教的同化之下,晚期佛教密宗雕刻也傾向豪華、繁縟、怪誕,波羅王朝大量出現瞭寶冠佛、多面多臂或女性菩薩等雕像。

《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婚禮》

  南亞與東南亞諸國的印度教雕刻,基本沿襲印度雕刻的題材和造型規范,同時融入瞭各國地方雕刻的民族特色。印度尼西亞普蘭巴南坎蒂的《羅摩衍那》浮雕人物,柬埔寨前吳哥時代的訶裡訶羅(毗濕奴與濕婆合體)雕像和吳哥的印度史詩與往世書神話浮雕人物,越南香桂的帕爾瓦蒂胸像,尼泊爾佈達·尼拉甘特庭園的那羅延(毗濕奴)臥像等,造型都具有各地區不同的民族特征。

吳哥寺浮雕

  中國佛教雕刻,特別是西藏的佛教密宗雕刻,也吸收瞭某些印度教因素。福建省泉州元代番佛寺遺址出土的印度教雕刻,包括濕婆、毗濕奴等神的輝綠巖雕像,是目前中國規模較大的印度教文化遺存,曾引起斯裡蘭卡印度藝術史傢A.K.庫馬拉斯瓦密的註目。

  繪畫 印度教繪畫主要分壁畫與細密畫兩種。現存的印度教壁畫多已漫漶不清,但仍可見人物動態的活躍,代表作有埃洛拉石窟凱拉薩神廟前殿天頂描繪男女諸神和戰爭場面的壁畫、朱羅王朝坦焦爾大塔甬道描繪濕婆神話與天女的壁畫等。印度教細密畫則以莫臥兒王朝時代的拉傑普特繪畫為代表。拉傑普特繪畫的題材多選自中世紀毗濕奴教虔信派的詩歌《牧童歌》和印度史詩、往世書神話,尤其熱衷於描繪牧神黑天克利希那與牧女拉達戀愛的故事,借男女肉體的結合來暗示宇宙大神及其信徒之間心靈的交感,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浪漫詩情和奇異溫柔的神秘氣息。

  

參考書目

 S.Kramrisch,The Hindu Temple,2 vols,1946,reprint ed.,Delhi,1976.

 J. N. Banerjea, The Development of Hindu Iconogrɑphy,2nd ed.,Calcutta,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