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S.夏爾丹

  法國畫傢。擅長靜物畫和風俗畫。1699年11月2日生於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於同地。夏爾丹早年入學院派畫傢P.-J.卡澤的畫室,後來一度成為N.-N.科伊佩爾的助手。1728年他以《鰩魚》一畫展出成成功,被接納為皇傢學院院士。夏爾丹的靜物畫早期受小荷蘭畫派的影響,比較註意裝飾效果和表面趣味,而從30年代逐漸進入成熟時期。他所描繪的多是市民傢庭中最普通的用品,如《銅水箱》(1733)等,這些作品令人聯想到主人的簡樸生活,藝術語言也益趨簡潔明晰。他在靜物畫方面的成就突出地表現在50歲以後的作品中。《藝術的屬性》(1765,盧佛爾博物館)在畫面的桌上擺有畫具,令人感到生活脈搏的跳動。夏爾丹靜物畫的主要特色就在於這些靜物不是靜止的而是有生命、有性格的。從30年代後半期,夏爾丹開始大量創作風俗畫,直接反映市民傢庭的日常生活。

  夏爾丹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巴黎,把他所熟悉的中產階級和手工業者的傢庭生活真實地、富有新意地表現出來。有人說他硬是把廚房拖進瞭沙龍。他畫廚娘、傢庭主婦、兒童、女教師、洗衣婦、男女仆人或人販。總之,他畫現實生活中他最喜愛的民主階層的小人物。夏爾丹的風俗畫也曾受小荷蘭畫派的影響,但他有比荷蘭畫傢更深刻的一面。他總是把描繪人物形象和整個生活環境聯系起來,因而是完整地再現瞭第三等級傢庭的生活場景和道德精神面貌。他的優秀風俗畫創作可以舉出《洗衣婦》(約1733,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廚娘》(1738,維也納)、《小孩和陀螺》(1738,盧佛爾博物館)、《午餐前的祈禱》(1740)、《吹肥皂泡的少年》(1730)等。夏爾丹的風俗畫和以F.佈歇為代表的羅可可繪畫形成瞭鮮明對照。他還是一位肖像畫傢,晚年用色粉筆完成的自畫像和第2個妻子的肖像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的靜物畫構圖極為考究,體現著嚴格的內在規律性和驚人的節奏感,統一的銀灰色調和微妙的光色變化處理也表現著高度的藝術造詣。啟蒙運動思想傢D.狄德羅在他著名的沙龍評論中對夏爾丹的藝術曾經給予高度評價。

《吹肥皂泡的少年》